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德尔福科技在华本土化战略再升级
中国汽车报 ·  郝文丽 ·  2018-03-18

  从去年5月传出德尔福将要分拆的消息,到9月正式公布分拆之后两家公司的命名——Aptiv(安波福)和德尔福科技 ,再到两家公司分别以新的形象亮相今年的拉斯维加斯 CES (消费电子展)。按照原计划,德尔福的拆分在去年12月彻底完成。

  而就在3月13日,拆分后的德尔福科技在上海首次和中国媒体见面了。与聚焦于主动安全、自动驾驶、提升驾乘体验和互联服务的安波福不同,德尔福科技则将重心放在通过内燃技术、软件和控制、以及电气化来为汽车提供更加先进的推进系统。站在新起点,德尔福科技在中国市场又将有哪些新动作呢?

  专注将中国作为本土市场

  见面会当天,德尔福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问德尔福科技的定位是什么?我会回答是汽车的大脑,我们专注于所有和汽车推动系统相关的技术,帮助客户以最好的性价比满足和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政策要求,凭借丰富的电气化经验,把电子设备串联起来,使之像内燃机一样去工作。”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德尔福科技在2017年实现了48亿美金的营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对于德尔福科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因为突破了在中国营收100亿人民币的壁垒,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而这其中有10亿是电子电气化业务做出的贡献,预计到2025年,德尔福科技在中国的电气化业务比重会更高,在营收中的份额将会超过30%。

  事实上,德尔福科技在中国市场上的商用车柴油动力、高效燃油机系统和电子电器化产品,这三块业务的增长势头都非常迅猛。同时,德尔福科技也将中国作为其在全球电子与电气化业务的中心,先后在中国设立了北京、上海、烟台三个制造基地,以及北京和上海两大技术中心,2017年以来在华投资已经超过1.8亿美元,2019年前在华员工人数也将增长18%,“我们在中国已经有非常强大的本地供应链体系,在苏州新建的电子电器化工厂也将在2019年投入量产。”相关负责人介绍。

  48V电气系统成一大发力重点

  为了深耕极具潜力的中国市场,德尔福科技在电气化解决方案、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等领域全面发力,不过从见面会当天展出的一辆48V DSF展示车,便可以看出48V当是德尔福科技在中国的一大发力重点。

  事实上,早在2016年德尔福电气化业务部把全球总部搬到上海之时, 48V已是重点推进的产品之一。当时德尔福方面便预计到2025年,全球48V汽车年产量将达到1400万辆,其中将近800万台将在中国诞生。

  尽管目前48V电气系统在中国车辆的装机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且政府对搭载48V系统的车辆亦不给予补贴,但德尔福科技依然非常看好这一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在该公司技术负责人看来,48V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但是在碳排量政策驱动下需要却日益强烈。中国汽油排放法规日趋严格,到2022年每公里碳排放量不能超过117克,且12V技术改良后的节油潜力已经逼近上限,混合动力又意味着双系统高售价,因此48V被视为过渡阶段平衡性价比的可行方案。“这对OEM厂商降低减排成本,以及达成中国制造2025目标都是大有益处的。”

  同时, 48V系统还能为车辆带来的额外动力,为增加安全功能、车联网车载娱乐系统、加速性能,带来了实现可能,更带来顺滑的驾驶体验。“尽管双计分政策的推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48V的发展速度,但相信凭借优秀的节能减排效果和性价比,中国OEM厂商还是会选择48V。“德尔福相关负责人说。

  首推创新组合逆变器和直流/直流转换器

  除了48V系统,德尔福科技近日还在中国市场推出首款组合式逆变器和直流/直流转换器,也让新能源汽车更上一个新台阶。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这些组件打造了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电能密度更高,包装更小、更轻,将能够带来更高效的未来电动推进系统,同时符合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最高技术标准,受到了已经选用该项汽车动力技术的大型汽车制造商的关注。

  德尔福科技电子与电气化部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 Kevin Quinlan 表示:“推出的这款产品标志着Delphi Technologies 朝着电气化领域领先地位又迈出了一大步,也标志着电力电子学作为赋能者的又一次发展。我们将继续通过在中国市场取得的一些激动人心的进展来发展我们的全球业务。”

  该创新产品由德尔福科技投资 8,000 万美元、占地 17,000 多平方米的苏州工厂研发制造。这款产品的推出巩固了德尔福科技寻求的技术发展,满足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各种本地需求。 Quinlan 说:“这款产品凝聚了我们二十年的专业知识,这一切始于对先进电动汽车工程的投资。没有我们独一无二的工程人才,就没有今天这款产品的推出。”

    编辑:吕彩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