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车企维修信息公开督查透露哪些风向
中国汽车报网 ·  万仁美 ·  2019-08-29

  8月16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中心(以下简称“公开中心”)发布了《关于2018年度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专项督查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中国汽车报》独家获取的信息显示,2018年共选取了30家企业共计120个车型进行了实地督查,总体情况比往年有大幅提高,但仍有部分企业信息公开没有做到位。

  ■备案制是信息公开的核心

  汽修行业信息不透明、核心维修技术掌握在汽车厂家手里、终端市场得不到第一手资料,这些问题多年来困扰着我国汽车维修行业,进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各界的呼吁下,2016年1月1日,《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随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要求,交通运输部修订并重新公布了《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9年第20号)(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6月21日起施行。新版《规定》较以往的政策在9个方面有较大修改。其中,“经营许可”修改为“经营备案”,即对维修企业的事前“许可”变为事后“备案”,这是新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除了最核心的备案制外,新版《规定》其他修改还有:对各类维修企业的业务范围进行了调整;对经营主体的规定更详细;简化了维修连锁企业扩张的条件;对于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的公开从“有义务”变为强制执行;要求维修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环保规定;更加重视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将黑名单制度纳入机动车维修管理体系;降低了对机动车维修经营违规的处罚力度。

  此外,新《规定》特别作出规定,按照“老企业,老办法,新企业,新办法”的原则,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仍在有效期内的经营者,当前无需进行备案;有效期到期后,应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到所在地县级管理机构备案。

  ■2家企业存在四方面问题

  颁布《规定》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维修信息公开工作。加强督查才能确保《规定》要求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2018年维修信息公开情况如何?

  根据《通报》,2018年度,公开中心选取了30家汽车生产企业,120个车型进行了实地督查,其中M1类车型84个、M2类车型1个、M3类车型8个、N1类车型4个、N2类车型4个、N3类车型19个,纯电动车18个。

  此次专项督查重点集中在督查对象的制度建设、备案更新、系统(平台)功能、公开内容四个方面。从督查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做得较好,但仍有2家企业存在整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情况而被通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动机、离合器、转向系统等部分总成及零部件的拆装方法、技术规范及图示说明、零部件检测方法及鉴别判断信息存在不全或缺少;缺少ABS等部分电控系统故障代码表、代码定义、故障诊断及排除的方法、步骤和关键参数;排气后处理系统关键部件型号、生产厂家无法与车型对应;缺少部分零部件商标信息。

  对于2家仍然存在问题的企业,公开中心要求其在2019年9月10日前完成整改,并且希望各汽车企业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强化认识,牢固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

  ■信息公开水平大幅提升

  事实上,此次督查结果仅有2家企业整改后仍有问题,相比于2017年有了大幅改善。2017年,公开中心同样检查了30家企业,涉及108个车型,包括特斯拉等在内的14家车企存在问题并且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不到位,暴露出226个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四方面: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信息公开和备案不及时,部分车型未按期公开技术信息,车型销量、联系人等信息未及时更新;信息公开平台功能不健全,用户注册流程繁琐,信息索引查询、在线支付不便利;信息公开内容质量不高,存在技术资料简单堆砌,车型维修手册、零部件目录等技术资料公开内容不完整不彻底,维修指导性不足等。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今年的督查中,出现问题的企业有所减少,并且暴露出的问题不再集中在公开制度的建设方面,而在公开信息的内容方面。专家表示,这表明大多数汽车企业和被督查企业已经在高度重视维修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信息公开减轻消费者负担

  据公安部统计,2018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17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其中汽车2.4亿辆,小型载客汽车首次突破2亿辆。如此庞大的保有量催生了万亿级的后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机动车维修业户约为38万家,其中汽车4S店约为2万家,占比5.2%。4S店获得了车企授权,在维修配件和维修技术方面具有相对垄断的发展优势,而多数社会维修业户没有合法渠道获取专用维修技术信息。在资源垄断的背景下,“维修难、维修贵”成为必然现象。

  如今,由于汽车市场增速放缓,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汽车4S店在新车销售环节的利润被极大地挤压,售后服务将成为重要利润来源。公开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维修信息垄断的背景下,广大车主的消费选择权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导致过度维修现象不可避免,消费者既多付了钱又没有得到合理的维修服务。”

  信息不透明会造成社会竞争不公平,影响汽车维修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带来诸如维修不当、维修不彻底、过度维修等一系列问题。更严重的是,维修不当会造成汽车行驶的安全隐患和尾气排放超标等问题,既有可能危及驾乘人员生命,又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事实上,在欧盟、美国和日本,汽车生产企业都要依法公开车型的相关维修技术资料,以保障车辆运行安全和尾气达标。尤其是欧盟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独立维修厂无法使用车企的公开信息,或使用后达不到修车目的,维修厂即可起诉车企,严重时车企可能被禁止生产新车。

  ■二手车交易更需要信息公开

  我国二手车交易量日渐增多,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18年二手车交易量达1382.19万辆,同比增长11.46%,交易金额为8603.57亿元。二手车普遍行驶了一定里程,可能由于驾驶不当、交通事故等需要维修才能更好地交付给下一位购买者。从促进二手车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更需要维修信息公开给予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日前分别调查了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从中发现,很多二手车的车型资料由于前车主保存不当而丢失或残缺不全。而二手车相比于新车更需要维修保养,大量二手车资料不全对购买者造成了诸多困扰,他们普遍担心购买的二手车存在自己不知道的毛病。

  二手车由于使用了一定年限,基本上超出了“三包”期限。同时,很多消费者从经济角度更愿意前往非4S店进行维修保养。但是,一些关键维修保养信息的不公开使车主很受伤。比如,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拆装方法信息,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等总成及部件的拆装方法及图示说明信息、电路接线图信息等。这些都是汽车的关键部件信息,如果不公开,非4S店维修业户很难获取,也无法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维修服务。

  根据《中国汽车报》记者的调查,第三方维修企业因为缺乏相关信息,不敢随意为客户提供维修服务,车主不得不转向收费高昂的4S店,无形中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汽车维修信息公开是一项利民措施,督查工作很有必要,通过督查才能让汽车企业有紧迫感。

  编辑:陈伟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