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美利车金融联合同行发起《反套路贷公约》 二手车金融拒绝套路
中国汽车报网 ·  焦玥 ·  2019-07-31

  与新车相比,二手车一车一况,且整体市场起步较晚,在二手车交易、分期的过程中,质量问题、服务投诉时有发生,有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但由于消费者对“套路贷”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不少合法经营的二手车金融企业常被扣上“套路贷”的帽子,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不良影响。

  7月18日,在贵阳召开的中国二手车大会上,“二手车金融领域《反套路贷公约》”签约仪式备受关注。该公约由二手车金融服务平台美利车金融倡议发起,并得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支持,以及平安租赁、易鑫集团、优信集团、大搜车、京东金融等二手车金融同行的一致响应,纷纷缔约成为首批《反套路贷公约》成员。

  ■套路贷杀伤力强

  近年来,随着消费金融的日渐兴起,汽车金融渗透率快速增长,在我国二手车市场,目前金融渗透率已近1/4,但仍然不足日本、美国等汽车发达市场渗透率的1/2。有预测显示,未来三到五年,我国二手车金融渗透率仍有近1倍的提升空间。

  在二手车金融渗透率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诉率也水涨船高。合理监督与投诉,显然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助力,但因不少消费者对金融业务的认知偏差,一些超出二手车金融服务范围的投诉也充斥其中,在这其中,尤以套路贷“杀伤力”最强。实际上,所谓“套路贷”,是对以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被害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毁匿还款证据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并借助诉讼、仲裁、公证或者采用暴力、威胁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

  公安机关调查数据显示,“套路贷”普遍具有四步。首先,放诱饵,如发放小广告、传单,以“无抵押贷款,快速放款”等字眼,吸引急需用钱的人;其次,仓促签订明显不利于借款人的合同;第三,设置高额手续费、虚高金额合同、制造违约陷阱;第四,“抵押合同”摇身变为“质押合同”,迫使无力偿还债务的借款人不断签订新的借款合同。

  ■企业还需加强自律

  据了解,《反套路贷公约》共有八条:严格履行平台管理有关法律责任,确保企业合规合法经营;建立严格的二手车商家合作规范制度;建立健全消费者服务流程体系,打造透明、优质的服务体验;提升业务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强化行为约束准则;对有欺诈消费者的企业以及违规商家及时举报和停止合作;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畅通企业投诉举报通道;与联盟内企业增进交流,携手合作共同提升行业环境。

  谈及此次发起《反套路贷公约》的初衷,美利车金融渠道销售负责人李延告诉记者,作为二手车金融领域的头部企业,美利车金融一直倡导和践行合规合法经营,积极配合警方及行业机构展开宣传工作,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同时希望与那些正规的企业共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化企业诚信守法、落实平台自律规范发展、抵制违法套路贷行为,通过企业自身的严格管理推动影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在签约仪式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肖政三指出,目前,助推我国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内生动力就是二手车,而金融服务则是驱动二手车增长的有效方式。美利车金融发起的《反套路贷公约》倡议,对于驱动二手车金融良性发展,带动中国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未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将加大对于二手车金融服务市场的规范引导,为优质二手车金融服务企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被“套路贷”也需防范

  当前,我国二手车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业企业鱼龙混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客户消费体验差、消费争议颇多等诸多问题,行业透明、公平、诚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正因为如此,以“民间借贷”形式出现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套路贷”,也被硬扣到了二手车金融行业正常的用户投诉上来。“套路贷”固然危害严重,但令很多正规运营的二手车金融企业颇感无奈的是,由于负面新闻不断,致使外界对二手车金融带上了“有色眼镜”,加之缺乏金融常识。而今与汽车有关的贷款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常被扣上“套路贷”的帽子,不少行业头部企业都曾因被指“套路贷”而遭遇法律纠纷。这种被“套路贷”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二手车金融行业的正常发展。

  李延表示,除了呼吁企业自律,美利车金融正在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行业标准部合作,有望出台关于“套路贷”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行业约束和市场规范共建。另外,李延认为,加强对消费者金融常识的普及也很有必要。一般情况下,正规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提供的合同都是正规的金融贷款服务合同,贷款金额费用等都是清晰透明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合作资金方会按照消费者的合同贷款金额打款,并支持客户正常还款。违约产生时,不收取高额的违约金,并采用合法的手段催收,对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编辑:郭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