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车企自建、合建出行公司 一起把出行市场蛋糕做大
中国汽车报网 ·  王金玉 ·  2019-07-24

  车市下行压力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介入共享出行领域,在提升销量的同时,也为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宣传;共享化作为发展方向,很多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纷纷涉足,希望能抢占未来出行市场制高点。上半年,共享出行板块仍然热闹非凡,不断有“新面孔”出现。不过,也有很多企业爆出危机。尽管共享出行前景颇具诱惑力,但仍没有一家企业能真正盈利。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试水者”探索脚步。

  ■自建出行公司 车企寻求新的增长点

  尽管共享单车在去年出现重大调整,以OFO的倒闭为代表,不少企业销声匿迹,但这并不影响汽车领域共享出行的火爆。上半年,新的汽车共享出行公司不断出现,整车企业更是不惜重金打造出行公司,以期实现从整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的转变。

  1月,江淮汽车旗下移动出行品牌“和行约车”正式上线,江淮汽车正式进军网约车行业。江淮汽车集团总经理项兴初表示,和行约车是江淮汽车坚守制造业基础上的战略延伸,是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江淮汽车整车制造一体化的技术赋能与平台深度融合,保证和行约车平台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消费者享受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绿色环保体验和可持续移动带来的便捷生活。

  4月,上汽集团官方表示将对旗下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进行服务升级,正式启动企业级出行服务品牌“享道租车”,主要针对B端出行服务市场。目前,上汽集团已100%控股安吉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启动全新品牌“享道租车”,聚焦于企业级出行服务。未来,双方仍将就国内外租车业务的开发和服务落地保持密切合作。

  5月,东风公司旗下出行品牌东风出行在武汉正式开业。东风出行司机大学首批驾驶员已经完成培训。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驾驶员在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级培训后,还增加了岗前性格测试,以期达到服务的规范性。该平台将作为东风出行网联汽车业务的基础,衍生共享汽车、智能驾驶、大数据分析等业务。

  同样在5月,新造车势力小鹏汽车出行品牌“有鹏出行”正式上线。在车辆交付之后,新造车势力也开始布局网约车市场,传闻有鹏出行已取得广州市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很快将投入公开营运。

  此外,威马也开始布局共享出行,推出“即客行”智慧出行品牌,提供充电与租车功能。旅游租车目前覆盖在海南省海口、三亚、文昌等城市。吉利集团旗下曹操专车正式宣布,“曹操专车”品牌和服务全面升级为“曹操出行”。尽管不是一个新公司,但升级也意味着吉利在共享出行领域加大投入的决心。

  ■强强联合 合力做大出行蛋糕

  上半年,在共享出行领域,比车企自建出行公司更引人注目的是,各大车企合建出行公司的举措。在汽车新四化的背景下,车企在出行领域合作的范围之广、模式之新刷新了人们以往对车企合作的认知。一些出行平台甚至尝试引入基因完全不同的互联网公司,赋能智能出行。

  北汽集团在运行自由共享出行平台——华夏出行的同时,今年5月又牵手沈阳动力集团旗下的“动力智行”共享出行平台,作为该平台首家主机厂合作商为其提供车源支持。此次合作中,北汽与沈阳动力集团、好车百惠公司成立三方战略联盟,在运营、车辆和市场等不同领域展开合作。

  5月17日,北京首汽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新动力投资公司、易手车(北京)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出行车源战略合作备忘录”,达成从汽车研发制造到出行服务平台搭建、算法优化、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到高质量二手车再流通的闭环合作。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苏伟铭表示,希望通过GoFun平台让更多用户体验大众旗下产品,同时也能帮助其自身进一步深化出行服务。

  在加大自家出行公司投入的同时,吉利还与戴姆勒合作组建新出行公司。今年,5月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戴姆勒移动服务公司合作共同组建新出行公司蔚星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7亿元,双方各自认缴出资8.5亿元,各占50%股权,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租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等。

  3月,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宣布将联手腾讯、阿里、苏宁等互联网企业,共同出资97.6亿元成立合资出行公司。继去年三方签署移动出行合作意向协议书,确定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打造出行服务品牌之后,此次又将合作出行服务的“朋友圈”扩大,强势进军出行服务,打造网联化、共享化的智慧出行新生态。这也是迄今为止“朋友圈”范围最广的出行公司。

  2月22日,宝马和戴姆勒联合宣布,将共同投资10亿欧元,联手成立5家出行合资公司,宝马首席执行官科鲁格称:“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将汽车共享、网约车、停车、充电和多式联运服务这五种服务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的移动服务组合,由全电动、自动驾驶的车辆组成,它们可以自主充电和停车,并与其他交通方式相互连接。”

  ■亏钱也要干

  “这么多出行公司,没有盈利的,大家都在亏本运营。”长安汽车智能化产业发展高级项目总监杨大勇直白地指出当前共享出行的发展状态。

  上半年,途歌、EZZY等共享租车项目也相继停摆,并陷入押金退还泥沼。今年5月,由通用汽车运营的移动出行品牌Maven也停止了其在美国几个主要市场的运营。而此前成立的出行公司大多也处于亏损状态,“烧钱”补贴成为出行公司的常态。尽管如此,有实力的出行平台还是坚定地拓展市场。

  数据显示,“享道专车”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30万,累计完成出行服务超过320万次,业务覆盖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和深圳等154座城市,服务千余家企业客户;上汽集团旗下的EVCard用三年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分时租赁公司,服务60多个城市、4万多辆车、500多万客户;曹操出行宣称在全国37座城市拥有约42000辆吉利电动车从事相关业务,全国已经超过2660万的用户成为曹操的用户;北汽集团旗下华夏出行的分时租赁业务已在44座城市投入了4.2万辆汽车,达到了250万会员。

  从各企业公布的数据看,普遍都处于“铺量布局”的状态,没有哪一家敢于公开盈利状况,而更多的刚刚成立的出行公司,大多只是在一、两座城市投入少量车辆开始运营、培养用户而已。

  在杨大勇看来,尽管现阶段甚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共享出行很难盈利。但面对共享出行这一未来发展大趋势,谁都不会放弃这一市场。更为关键的是,车企现阶段更希望能抓住这一契机,占领市场的同时,还可以做品牌宣传。杨大勇介绍,长安目前已经有1万辆用于共享出行的车辆奔跑在全国多座城市,这对其品牌宣传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现阶段的共享出行在经历了“滴滴们”的先期趟路之后,更多成为车企布局未来市场的战场。无论是自己成立出行服务公司,还是与合作伙伴共同成立出行服务平台、提供车辆,车企在共享出行中更多的承担着车辆提供者的角色,而这一角色最直接的利益就是为车企带来销量,而车辆投放市场后,用户使用的体验数据和对品牌的宣传也是车企所看重的。而作为车辆生产商,在提供车辆这方面,车企显然要比单纯的出行公司更具优势,至少在“现金购车”方面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共享出行这一市场也开始衍生出不同业态。有专门针对私人用户的,也有企业专注于C端企业用户,还有豪华品牌专门成立出行公司,提供本品牌的高端车辆。享道出行首席执行官吴冰表示,在个人出行领域,已经有很多针对该业务的公司,而企业级出行或将成为出行领域的新增长点,也因此享道出行更多针对企业用户开展相关业务。

  编辑:黄蓓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