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康林松:戴姆勒全力以赴跑赢转型“马拉松”
中国汽车报网 ·  王璞 ·  2020-11-20

  “在实现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盈利目标的过程中,戴姆勒将持续对未来进行投资,同时开展多项卓有成效的效率提升举措。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更像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为了跑赢,我们将全力以赴。”11月17日,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接受本报记者视频连线专访时说。

  ►践行强化子品牌战略 全新迈巴赫S级轿车全球首发

  当数字、智能、互联、电动愈加深入地渗透于汽车制造业,拥有百年造车积淀的奔驰,正与时俱进地赋予品牌更多“新豪华”元素。

  11月19日,2020年广州车展前夜,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完成全球首发,同时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GLS SUV也正式登陆中国市场。高居豪华品牌“金字塔尖”的迈巴赫,以特有的突破与创新,重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顶级豪华汽车品牌之标杆。

  “全新迈巴赫S级轿车是一款可以满足大家对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所有期待的产品,覆盖豪华性、高品质以及数字化软件架构、OTA升级等方面。透过全新迈巴赫S级轿车,你会看到它在传统汽车制造以及数字化方面的突破。我们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不断发展的技术,以确保在传统汽车领域以及未来汽车发展进程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康林松说。

  在全球,每销售出3辆迈巴赫,就有2辆的客户来自中国。作为奔驰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所焕发的市场潜力和创新活力,已经成为助力奔驰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关键角色”。而迈巴赫与中国、与广州更有着不解之缘。6年前,奔驰在广州正式发布全新子品牌——梅赛德斯-迈巴赫,首款车型迈巴赫S级轿车同时完成全球首发;去年,迈巴赫GLS在广州全球首发,今年,还是在广州,全新迈巴赫S级轿车全球首发、迈巴赫GLS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

  “中国不仅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也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中国客户的需求日新月异,并对前沿科技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将始终保持聆听客户需求,特别是中国客户的需求,将更多中国客户需求融入到现在及未来产品的研发中,希望迈巴赫产品能够继续延续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康林松说。

  专注效率与可持续 兼顾转型投入与盈利平衡

  当下,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热捧以及对传统车企转型的审慎观望,并未动摇戴姆勒的转型决心。

  “至少在未来10年,戴姆勒都将为实现转型发力。”康林松说,“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和压力,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地在创新领域持续投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成本效率,以更好地提升抗风险能力。”

  10月6日,戴姆勒发布了乘用车业务全新战略,在聚焦全系产品电动化的同时,力图通过削减结构性成本、强化可持续盈利,兼顾转型投入与有效盈利之间的平衡。对此,康林松表示,在推进全新战略的过程中,戴姆勒会逐渐加大在电力驱动、汽车软件方面的投入,在保持传统燃油车技术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将重点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同时,将通过流程的进一步简化、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等措施降低成本、提升成本效率,确保戴姆勒在兼顾投入和盈利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不久前,戴姆勒公布了三季度业绩,其中息税前利润达到30.7亿欧元,现金流达到51.4亿欧元,均超出预期。这也意味着,在转型投入的压力和市场波动的挑战下,戴姆勒的降本增效正逐渐步入正轨。

  而在转型投入的同时,戴姆勒也尝试挖掘新的盈利点。按照全新战略的规划,奔驰将在2024年推出自有软件操作系统。未来奔驰将从服务到配件业务,从OTA远程无线升级到订阅服务,实现更快的经常性收益增长。“我们在德国、北美、中国和印度等市场建设的数字化中心,犹如全球数字化大脑,为打造引领未来的软件实力提供支撑。”康林松说。

  携手供应商共履脱碳之责

  在整个汽车行业共赴的这场转型“马拉松”中,碳中和与可持续的实现,是这场转型之旅的终极目标。

  对此康林松表示,确保可持续是戴姆勒推进未来业务发展的基石。事实上,戴姆勒也在“2039愿景”为目标的碳中和之路上既定前行。“2039愿景”力求到2022年在戴姆勒自有工厂中实现碳中和生产;到2030年,旗下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将占到集团总销量的50%;到2039年,戴姆勒乘用车新车将全面实现碳中和。

  达成碳中和目标是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覆盖产品、供应链、出行等方面。为此,戴姆勒正携手供应商、经销商一道,为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而努力。

  康林松告诉记者,在实现零排放的脱碳之路上,许多供应商与戴姆勒志同道合。在甄选供应商时,技术实力和价格优势相当的情况下,重视降低碳排放的企业,进入到戴姆勒供应商体系的几率会更高。“未来,我们将会把更多碳排放议题纳入到供应商考量体系,希望鼓励、带动和启发更多企业与我们一道为减少碳排放作贡献。”他说。

  编辑:齐萌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