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ST力帆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被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公司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清算)的风险。如果公司被宣告破产,将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公司此次重整投资人招募具有不确定性,存在报名期内未能招募到合格重整投资人的风险,将可能对公司重整进展造成影响。
其中一连串的“风险”,表明力帆已经进入“至暗时刻”。其刚刚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84亿元,同比下跌69.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9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73.99%;其净资产降幅也同样扩大至96.12%,仅剩1.07亿元。
面对此情此景,3年前写下“力帆妖娆,老尹逍遥”的力帆创始人尹明善,即使已经81岁,如今也难以逍遥,而更多的是焦虑和忧患。“没有核心技术,不能及时转型,缺乏企业规划,屡屡决策失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行业怎能生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所言,对此也是感慨万千。
►启示1 缺乏技术 模仿上瘾
其实,去年10月,力帆就曾针对平安银行一封被曝光的内部“企业黑名单”邮件作出澄清。但是,余音未落,力帆已经倒下。“以技术起家的力帆,竟然在一路狂奔中甩掉了核心技术之本,这是被淘汰的造车企业共同的特点之一。”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做产品的没有技术,如何谈得上生存与发展。
从技术起家,又抛弃技术,再被技术所抛弃,力帆的败局呈现出曲折迷离。力帆创业之初,起步于只有9名员工的重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尹明善投资150万元做技术开发,创造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行业中的两个“第一”:第一款100ml四冲程发动机、第一个100ml电启动发动机,由此1997年开始涉足摩托车整车制造。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优势,力帆摩托曾创下产销发动机184万辆、销售收入38.5亿元的佳绩,摩托车产销量跃上全国第一。
随后,力帆顺势进入汽车领域。但是,转折由此开始。不再重视技术研发,一路模仿“山寨”,几乎每一款汽车都能看到其他品牌车型的影子。如果在今天来看,无疑会因为侵权而官司缠身。“模仿犹如吸毒,尽管短期内可以低成本快速推出产品上市,但无异于是在自杀。”对此,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
而力帆造车的时期,正是国内汽车市场发生变局的阶段,外资、合资、自主品牌车型不断涌入国内市场,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汽车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在力帆推出的28款车型中,只有1款轩朗MPV在售,且销量惨淡。
近两年,国六排放标准逐步推行全国,而力帆竟然没有一款国六车型。“汽车行业本身就是靠技术立身,没有核心技术,不着眼市场,不着力打造过硬车型和品牌,必然走向溃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瑞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启示2 转型迟缓 积重难返
转型,已经成为如今汽车行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回头看力帆的转型,步履迟缓且问题重重。
走在模仿造车的路上,力帆的危机已经从内部开始滋长。随着产品销量的下降,力帆2014年就已亏损2395万元。此时,没有汽车技术积累,已经在赛道上失去机会的力帆,又把目光投向正处于“风口”期的新能源汽车,希望借此转型迎来转机。
2015年,力帆股份发布了总额52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增资方案,计划产能30万辆,建设60亿瓦时的动力电池厂。如此体量,国内只有比亚迪堪比。
然而,到了2016年,力帆“爆雷”,“新能源汽车骗补”浮出水面,其2395辆新能源汽车不符合补贴条件,涉及骗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4亿元。由此,力帆此前的相关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部被撤销,2016年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也被一并取消。由此,力帆资金链告急。2018年,力帆营业收入110亿元,同比下降12.6%;扣非净利润则亏损21.49亿元,同比下跌1047%。
至此,力帆的这次转型,以失败告终。“不去认真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质量问题不断发生,还借此骗补,这样的‘转型’不会成功。”曹鹤认为。
面对失利,力帆不去认真抓主业、强自身,而是大量变卖资产自救。“变卖核心资产,失去造血能力,对于力帆这无异于给自己致命一击。”刘瑞表示。
►启示3 规划缺失 决策盲目
曾经是市值高达100亿元的私营企业,力帆走到今天令人深思。“没有目标,缺乏长远规划,总是随着掌门人的一时之念,盲目决策,这是很多走向颓势的车企的‘致命伤’之一。”曹鹤表示。
作为一家私营企业,掌门人固然有着经营自主权。但是,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不能民主决策,总是凭掌门人的一句话定夺,未免缺乏战略眼光。
曾经,力帆盲目决策之一,就是转向模仿造车。从摩托车转向汽车制造,无可厚非,但是,一味模仿,没有核心技术,在汽车这个对技术依赖很强的领域里,必败无疑。其实,同样因模仿“出名”,与力帆命运相近的华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山寨”而失去生机,黯然退场。
力帆由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汽车,同样是“拍脑门”的决策。随后的一系列问题,在骗补问题爆发之时一并显现,将力帆拉下神坛。
随后,力帆在颓势已现的情况下,再次无视主业,决定入局分时租赁市场,结果仍然是失败。同时,还与旗下租赁平台盼达汽车因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而发生纠纷,使品牌的信誉跌至冰点。
力帆并没有总结经验教训。去年,力帆在将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出售给理想汽车之时,双方还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获得了对方几乎全部核心技术的使用授权。显然,力帆并没有抓住这次机遇,再失良机。
8月25日至28日,力帆股价已连续4个交易日开盘一字跌停。仅仅4天,力帆本就不高的市值蒸发了10.78亿元。8月31日起,*ST力帆开盘后又接连涨停,截至9月4日收盘,*ST力帆盘中打开涨停,报收4.55元,成交1.15亿元。“股市的涨跌,只是资本的游戏,很多时候与企业本身的盈亏并无直接关系。”曹鹤表示。
近日,尹明善除了把25岁的孙女推上力帆掌门的位置,同时将展开破产重整。*ST力帆公告表示,为统筹推进力帆破产重整,面向市场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要求重整投资人资产不低于200亿元。
回首来路,2001年,62岁的尹明善以5.5亿元净资产跻身福布斯年度50位中国富豪排行榜。2020年,81岁的尹明善面对败局,独自扛下了近10亿元的债务。“更重要的是,要从力帆的问题上汲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有所领悟、有所行动,才会有所收获。”杜芳慈表示。
如今,陷入困境的力帆,只是诸多在“洗牌”中被洗掉的弱势车企的一个缩影。如果未来没有改变,这类企业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今,力帆之殇再一次给汽车市场敲响了“警钟”。力帆已然不能扬帆,又是否能够重新起航?
编辑: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