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专访|全球化、年轻化、数字化将是名爵的新标签
中国汽车报网 ·  张海天 ·  2020-07-29

  7月24日,上汽名爵携旗下第三代名爵6、第三代名爵6 PHEV亮相2020成都车展,以舞台剧的独特形式,展现出名爵品牌的年轻化理念。在发布会结束后,上汽集团高层接受了媒体专访,就上汽名爵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产品策略,销量情况等方面作出了回答。

  就在业内还在对炸裂先锋的“赛道绿”热议不已之时,第三代名爵6已经用数据打消了外界的质疑。“从7月10日上市后的两周来看,第三代名爵6的订单量已经破万,而且订单结构也非常令人振奋,有82%预定的准车主是90后,有57%的比例是95后。” 上汽集团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上汽乘用车公司首席数字官兼营销执行总监张亮在成都车展上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据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兼全球设计总监邵景峰说:“一般基础色系更受欢迎,而在有色系里销量占比能达到30%左右,就已经算得上是相当成功了。敢于像名爵这样,以如此有辨识度的‘赛道绿’作为主打色极为冒险。”据悉,第三代名爵6的订单中,白色、红色、绿色,占比均在25%左右,白色略多一点点,灰色15%左右,剩下的颜色大概占5%。在邵景峰看来,随着像赛道绿这样的“冒险色”杀入到主流市场中,代表中国年轻化的进程加快了。

  张亮表示,伴随着新一代客户群体成为市场消费主流,未来几年名爵将持续专注“四大焕新”:品牌重振,用数智科技,创造领潮风尚;模式重构,名爵将成为数字化新零售标杆;产品重生,名爵的新造型、新体验、新市场,不断共振,持续为车主带来领潮时代的惊喜;体验重塑,坚定口碑为王的信念,和车主建立更深的情感链接。

  在此基础上,张亮希望建立名爵的三大品牌标签,即全球化、年轻化、数字化。“我觉得全球化更重要是全球化的标准,代表这个产品的品质和标准达到全球化水平,全球化研发体系,英国、美国、中国等多个技术中心互相协调,能够为全球的消费者提供国际品牌的服务。除了销量以外,还要有全球化的视野等,这对全球化更加重要。”张亮说。

  而在年轻化方面,除了本次发布会特殊的舞台剧形式之外,名爵的产品也是其年轻化的最好“代言人”。“我觉得我们跟年轻人的共鸣,第一是产品跟年轻人共鸣。”张亮认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就是智能化的原住民,抓住科技就是抓住年轻人的心。“造型也需要共鸣,在外貌上,大家是颜值即正义。”此外,在和年轻人的互动方式上,名爵采用了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形式和方法,“7月10日,在第三代名爵6上市发布会上,邵总和我一起讲了一段相声,表达了我们的态度。”张亮以相声为参考,认为名爵品牌与相声有着相似之处——都有悠久的传统,但是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断朝前看。“虽然我们演技是业余水平,但是我们表达了和年轻人的共鸣。把我们品牌升级的观点用比较活灵活现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

  品牌标签的第三个维度——数字化。“大家听过很多数字化理念,在三年前最早提出数字化新零售的方案,那时致力于建设一些基础能力,包括APP平台建设、底层数据平台打通、用户平台建设等,到了今天,我们希望接下来的数字化是为用户带来真实的直接的体验上的价值。”张亮表示,数字化变革正在到来,名爵品牌的数字化标签会让人拭目以待。

  在本届成都车展,第三代名爵6再一次与消费者迎来了近距离见面,第三代名爵6 PHEV车型也迎来了首秀,并发布预售权益。“在第三代名爵6 PHEV产品力方面,我们做到了‘3超1唯一’,70公里纯电超长续航,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1.1L的超低能耗,搭载同级最高级别的L2.5 PLUS智能驾驶系统的超级智能,还有一个‘唯一’就是搭载全球唯一的第二代10速EDU智能电驱变速箱,一句话总结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上汽乘用车公司名爵品牌营销部总监汪洋表示,名爵6 PHEV产品力非常强,在第三代名爵6上市会上开启了第三代名爵6 PHEV的预售,上市前,送给消费者“超6先享用户权益”,付666元预定第三代名爵6 PHEV,可享受到终身免费保养,也可享受到原装充电桩免费赠送。从7月10号预售到今天,上海、深圳、广州预售的订单情况比较理想。

  “名爵品牌在过去96年发展里,一直是坚持自己的always YOUNG,走着年轻化、个人化的道路,孜孜不倦。坚持到今天,属于我们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张亮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至今,90后会成为未来的购车主体,而这种个性化的消费人群未来也必将引领市场。“我们会用更加符合年轻人需要的销售的方式、沟通的方式以及线下服务方式来跟年轻人更好的共鸣,科技共鸣、造型共鸣、渠道传播、沟通共鸣。”张亮说。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