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福特2019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表现继续改善
中国汽车报网 ·   ·  2020-02-11

  近日,福特汽车公布了2019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虽然从全球业绩来看整体下滑,但欧洲和中国市场业绩却得到显著改善。

  从报告中可以看到,福特汽车2019第四季度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为4.98亿美元,下降67%。第四季度调整后息税前利润(EBIT)为4.85亿美元,同比下降67%。第四季度的全球营收为397亿美元,同比下降5%。利润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美市场下滑所致,而福特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持续改善却是福特全球市场的亮点。

  由于结构性成本降低,第四季度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运营亏损较去年同期收窄了61%,这也是其在中国市场业务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同比改善。从全年福特中国的收益表现来看,亏损正在不断缩小,显示出公司在华业务经历了2018年的大幅下滑之后,正步入健康、稳定的发展阶段。根据财报显示,公司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中的市场份额趋于稳定,在中低端细分市场的销售下降幅度在下半年也开始收窄。究其原因,这与福特中国正在加快新车投放、技术应用,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与优化经销网络等方面的战略部署有着重要关系。

  从去年4月启动“福特中国2.0业务提升计划”决心走出低谷,到8月在“FUN DAY福特品牌日”上三款新车同步发布宣布正式吹响反攻号角;从9月发布“长安福特加速计划”,再到12月底全新中型SUV福特锐际的上市,福特正在用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不仅让自己重新回到了稳定增长的正确轨道上,更重要的是为福特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019,福特中国的努力让消费者和经销商看到转变与提高。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汽车品牌的信心首先来自其丰富的产品线,能够全面覆盖中低端到高端产品;此外,新车型不断推出,重要车型及时更新换代也能保证品牌始终较强的存在感和竞争力。因此,过去提到福特销量下滑,很多人便自然将产品推陈出新过慢归结为福特从国内汽车市场第一集团中快速跌落的罪魁祸首。

  福特也认识到产品的推陈出新对于中国消费者有多大的吸引力。为此,福特中国的“产品330计划”宣布将在2021年底之前推出30款新车型。从推出专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中型SUV福特领界开始,福特与林肯双品牌在2019年以大量的新车阵容来推动车市表现的逆转。领界EV、福克斯Active、新锐界、新锐界ST、金牛座、F-150 LTD、锐际、林肯航海家Nautilus、林肯飞行家Aviator等多款针对不同市场的新车型,全面覆盖中低端到高端市场。这一系列新车的投放,尤其是全新福特锐际以极具竞争力的售价上市便引爆中级SUV市场消费者的关注,明显改善了福特新车缺乏的局面,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多元化购车用车的需求,重新树立了福特在国人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在福特大量推出新车的同时,也将最适合的技术搭载到新发布的车型上,以最优性价比来回馈消费者。福特领先的Co-Pilot360?智行驾驶辅助系统和更懂中国消费者需求,结合百度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SYNC+智行信息娱乐系统已经成为大多数刚亮相新车型的标准配备,从安全和娱乐两方面给中国消费者带来最好最便捷的使用体验。此外,SYNC+系统还可以通过空中软件升级(OTA)进行软件及功能持续更新,更能与“福特派”车主APP互联,让车主时刻享受最新最全面的多种生活场景下车-手机-人的无缝互联体验。

  得益于消费者信心与品牌口碑的共同回升,虽然福特2019年整年的销量依然下跌,但第三季度月销量逐月递增,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销量继续增长11.4%,让我们可以看出福特销量止跌回稳,并呈现单月环比慢慢回升的态势。

  在销量增长的背后,福特全国销售服务机构NDSD功不可没的“以销定产”政策。通过这一政策的执行,福特承诺不给经销商压库存,缓解了经销商的经营压力,更让库存维持在行业领先水平,到下半年,有占比近50%的经销商开始盈利了,对比全行业销量下滑以及同行业其它品牌的低价保量的失血竞争策略,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产品让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经销商体系日趋健康,厂家与经销商的合作顺利开展——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一个让大家更有信心的福特已经回来了。

  经过2019年的转型,不管是从研发、产品,还是从销售、营销等方面都不难看出,福特为中国市场战略转型所做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回报,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现在,福特以“祸福相依”的哲学观,以乐观的心态来应对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挑战与机遇,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福特中国2.0业务提升计划”,“更福特,更中国”的承诺不会改变。相信随着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技术导入,以及福特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与支持,都将为2020年福特在中国市场的稳健回升增添更多的燃料和动力。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