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自主品牌高端化再探新模式
中国汽车报网 ·  李亚楠 ·  2019-10-23

  近年来,新一轮的自主品牌转型升级之路,充满攻坚中高端市场的弄潮儿。继WEY、领克、星途EXEED的多个新品牌相继上市后。近日,长安汽车推出定位在A+级SUV的CS75 PLUS,旨在通过这款“翻红之作”,实现了品牌溢价和销量双丰收。与长城、吉利另起炉灶新建高端品牌不同,踌躇已久的长安汽车走向一条自主高端化的新路径,和荣威、传祺等品牌的“冲高之旅”路线一样,长安尝试通过推出高端产品来实现品牌突围。

  ■高端化模式不存在标准答案

  无论哪个品牌,都不希望永远贴着“低端货”的标签。以合适的契机进入中高端市场,是自主品牌的必由之路。在与外资品牌的对标中,WEY、领克等自主品牌已初战告捷。如领克品牌填补了吉利产品线的空缺,WEY品牌则帮助长城从哈弗单一品类的制约中跳脱。长远来看,推出全新的高端品牌具有极大的潜力与诱惑力。但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是任何一个自主品牌都可以承受的。对于已经拥有多个乘用车品牌的上汽和长安来说,这不仅会分散现有资源,而且长回报周期意味着风险的增加。

  “企业的高端化模式是多元的。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开发新的高端品牌,没有技术和资金基础的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合作,吸纳国际先进技术为己所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从消费升级角度,肯定了自主品牌走高端化路线的必要性。他认为,由于每个自主品牌车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转型节点不同,各自主品牌车企的高端化发展道路和模式也不可一概而论。

  近年来,自主品牌在不同形式的高端化尝试和摸索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瑞麟、观致因生不逢时、后续研发乏力而昙花一现;绅宝D80、哈弗H8则因产品力与市场定位不符,无法与主流合资车企正面交锋。目前,长安、荣威和传祺的高端产品市场表现较佳,上探品牌“天花板”的成效明显。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新的高端化模式的推广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有业内人士分析,整体来看,国内多数自主车企体量不足、品牌溢价能力较低,且没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作背书,尤其是在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尚有欠缺的自主品牌,在向上突破过程中,容易盲目投入到高端产品的研发中。这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反响,反而会对其自身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从规避风险的角度来看,在原有品牌基础上直接推出高端产品的路线相较为稳健、保守,更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高端品牌形成的前期,受市场欢迎度如何至关重要。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以WEY为代表的高端化模式,在销量和品牌塑造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可置否。但与以往的巅峰时期相比,其销量增长已经进入平台期,开始呈现增长放缓的疲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数据统计,今年1~9月,WEY累计销量共6.98万辆。9月销量为8701辆。其中,除VV6保持了同期正增长外,WEY品牌其他车型9月销量同比下滑50%左右。

  受多重因素干扰,高开低走的销量走势,似乎正成为诸多高端自主品牌的通病。“冲击中高端市场仅是品牌高端化道路的基础部分,自主品牌距离真正的品牌高端化还很遥远。当新车效应不再明显,以长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高端化路线恐难避免相同的命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洪表示,自主品牌高端化任重而道远。

  ■高端化将成持久战

  客观来看,自主品牌在市场份额占比上具有优势。其实,合资品牌手中依然紧握主要的盈利、产值、产业链控制的话语权。显然,自主品牌已经意识到低端市场趋于饱和,中高端市场受大环境影响最小、盈利效果最强。虽然对品牌和技术高端化的探索从未停止,但自主品牌想要在低迷的车市大环境中逆势上扬,也绝非易事。

  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9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4.9万辆和1837.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4%和10.3%。其中9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20.9万辆和2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2%和5.2%。一方面,整个汽车产业从“增量”转向“存量”,自主品牌承受巨大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在自主品牌奋力向上的同时,合资品牌价格不断下探。中高端自主品牌和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开始减退,生存空间再次受到挤压。综合多种因素,在合资品牌的围剿下,无论是走哪种高端化路线的自主品牌中高端产品,都有可能面临销量下跌的情况。

  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深受汽车市场和合资品牌的双重压力,自主品牌高端化向上发展应剑走偏锋,发掘和突破合资品牌还未触达和发力的市场。如果直接与合资主流品牌‘近身肉搏’,自主品牌将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状态。”

  除了受外部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自主品牌攻坚高端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摆脱消费者对自身品牌固有的低端、廉价印象。对此,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认为,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努力,行业排名靠前的自主品牌,已经达到一定的销量规模,并且具备向高端化升级的能力。从技术层面来讲,自主品牌整体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巨大改观,一线自主品牌也逐步实现了对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在具有成熟的技术根基上,自主品牌应注重产品打磨和用户口碑的培养,并做好开展高端化持久战的准备。

  ■拒绝盲目高端化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自主品牌通常会采用车海战术。值得注意的是,同室操戈的局面依旧在自主品牌高端化过程中出现,尤其是对于WEY、领克和星途EXEED这样的全新品牌来说,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充各自的产品线。“国际上很多整车企业在推出高端品牌时,会注重产品定位、价格、性能与母品牌的割裂区分。”通过对国内外整车企业高端化策略的对比,有业内人士分析,子母品牌差异化不明显、产品重叠是阻碍全新高端品牌塑造形象和长久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子品牌的产品设计和宣传过程中,不应过于突出母品牌的存在感。

  对于国内自主品牌高端化群体日益壮大,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的看法相对冷静。“SUV红利的确让自主品牌尝到甜头,但自主品牌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具备支撑品牌向上的能力,不能盲目地扎堆在高端化路线上。以丰田为代表的国外品牌,都是从普通车型开始,通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才实现了各自品牌的高端化。”与国外的汽车工业产业发展历史相比,国内自主品牌的技术研发和积累时间并不长。陈全世建议,国内自主品牌在品牌向上时,不能用力过猛,应该向本田这样的整车企业学习,先把内功练扎实。”

  崔东树认为,自主品牌高端化,首先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于高端化,简单理解为技术高端或是品质高端犹如空中楼阁。自主品牌想要走进高端,应踏踏实实地从多方面突破优化。另外,崔东树表示车市“转暖”才是爆发的开始,车企要做好”瘦身健体”、降低运行成本的准备。

  编辑:郭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