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塑新格局 创新境界——记2018年(第十一届)消费车型盛典暨新经济与汽车产业主题演讲活动
中国汽车报网 ·  韩冬 ·  2018-12-27

  12月20日,由中国汽车报社主办的2018年(第十一届)年度消费车型盛典暨新经济与汽车产业主题演讲活动在北京举行。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刘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潘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兼总经理原诚寅、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朱孔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研究所总工程师黄永和等政府与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的共同见证下,备受关注的年度消费车型各奖项逐一揭晓。同时,以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及合伙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许思涛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此次活动中做了主题为“新经济与汽车产业”的演讲,在思想的碰撞中,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把脉。

  ■11年的坚持 初心不忘

  作为中国汽车报社11年来精心打造的评选活动,年度消费车型评审委员会一直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用专业的视角对企业当年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的综合评审,力求通过权威的评选,为促进和引导国内汽车消费结构向更绿色、环保、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努力。

  本着更全面、客观地衡量和评价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原则与初衷,本届消费车型盛典的奖项设置更加丰富多元化。评审委员会分别从产品、品牌营销、企业社会责任等多角度、多维度设立产品类与品牌类两类奖项,其中包括年度轿车、年度SUV、年度新能源汽车、年度期待车型、年度品牌营销奖和年度企业社会责任奖共计6个奖项。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长安汽车新CS75、一汽-大众探岳等多款车型,以及一汽奔腾、长安马自达、东风日产等企业在品牌营销活动及社会责任方面斩获奖项。

  ■厘清头绪 迎接挑战

  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平稳,GDP增长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汽车市场出现了较大变化。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汽车累计产销达2532.5万辆和2542.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和1.7%,较前10个月加速下滑1.6%。这意味着,我国车市连续5个月出现下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车市将迎来20余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增量市场将转变为存量市场。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宁表示,今年汽车行业的遇冷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并非供给侧出现了问题,而是需求侧的结构调整导致消费市场的暂时疲软。当前在需求侧出现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车企更应该关注消费者的痛点需求,更应该悉心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特别是区域经济走势发生变化,一线城市较坚挺,二三线城市出现明显下滑,导致购买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汽车市场的走势。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国际因素的作用,也对我国汽车市场的走势产生影响。因此,适时地对国内外经济现状与前景做出深刻剖析,有的放矢地与汽车行业结合,厘清战略规划和部署,才能满怀信心地应对未来挑战。

  盛典现场,魏建国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要像长跑一样,考验的是长久的耐性。瓶颈期是暂时的,世界最终会因中国汽车行业的存在而改变。许思涛认为,消费升级仍是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主题,中国汽车市场消费依然有韧性,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稳定发展依然乐观可期。

  ■为中国汽车鼓与呼

  今年的年度消费车型盛典恰逢第十一届。11年来,该活动见证了中国汽车消费的规模和结构随着时代变迁而悄然改变,层出不穷的新车型和不断变化的市场态势,令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意识到: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报》年度消费车型评选活动始终坚持从行业的高度、专业的角度,对当年的新车型进行试驾评测,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汽车消费观。

  “今年是《中国汽车报》年度消费评选盛典的第十一届,过去10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着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和态度,不断加深消费车型评选活动的专业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我们很期待,相伴十一载后,《中国汽车报》年度消费车型盛典能够以全新的面貌,继续承担好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继续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鼓与呼。”辛宁在盛典现场说。

  站在新的起点上,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我们的年度消费车型评选活动会保持一如既往的专业性,在产业内和消费群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郭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