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汽车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这种增长明年还能持续吗?中国的汽车市场将更开放,这对本土车企的国际化发展有何影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融入全球竞争格局中,汽车企业有何可为?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18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汽车走出去面临新挑战
“目前,我国汽车出口目的地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骨干企业已在近40个重点出口国家建立了148座工厂,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已经从10年前的单一产品贸易逐渐向技术、人才、资本共同输出的海外产业战略布局转变。”正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高和生所言,近年来尤其是今年我国汽车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绩背后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发展面临着新兴市场需求复苏乏力,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国家当地货币汇率波动,部分国家政局动荡,贸易壁垒措施频发,市场竞争压力增多等于诸多的挑战。”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中国汽车当前正面临全球价值链被迫重构的局面,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彻底变化,新一轮全球化到来,很多现行的国际经贸规则将面临新的重大调整。在这一阶段,中国汽车走出去,要跟上这种变化、适应新挑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部总经理助理付英晟表示,汽车走出去一定要处理好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因为只有处理好国际化过程的风险,才能实现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行稳致远。”他认为,当前的出口风险主要有汇兑限制风险、战争暴乱等政治风险和管理限制的风险。而征收、汇兑、战争和暴乱、违约是车企海外投资方面需要规避的风险。
北京汽车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杜榕称,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趋势和规律不会变。“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中,迎来新的机遇。高质量+国际化,是北汽目前核心的战略方向。目的就是从过去追求的规模增长,向效益型、内涵型发展转化,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高和生看来,我国汽车出口的严峻形势尚未出现根本性改变。短期内,国内合资品牌整车和汽车零部件都会产生影响,迫使企业加快海外本土化发展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长期看,将倒逼中国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速放开外资股比,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落地开花和自贸区的建设,优化贸易投资环境,推动国际产能的合作。
汽车走出去要有总体规划
“积极调整全球战略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高和生认为,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推进中欧、中英、中日韩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等自贸区的谈判,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自贸区优惠条件,加大开拓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海外的市场布局,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投资合作水平。高和生强调,中国汽车走出去必须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应该聚焦汽车共性技术及基础性难题的攻关。特别是对美技术依赖严重的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借助研发支持、税收优惠、联合攻关、并购合作、战略联盟等等措施,重点发展自动变速器、高效燃油发动机等关键组成以及集成电路,这里包括芯片等出口产品,传感器和电容等零部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当前,中国汽车走出去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研发、自主创新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
所长王志乐表示,强化合规管理是提升中国车企海外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当前,企业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面临种种风险,其中,合规风险是一项我们不熟悉但是又极为严峻的风险,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时候面临严峻的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是指企业因为没有能力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管理是现代企业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这种合规不仅是产品层面,更多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也强调,合规就像开车,只有了解、遵守交通规则并提升驾驶水平才能更好驾驶,合规承载着吉利的梦想、是吉利海外发展的基础设施。
现阶段,中国汽车走出去,也已经到了本土化生产阶段。高和生就建议中国车企选择市场需求大、产业基础好、投资环境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通过联合整车、零部件企业共建汽车产业园区,共建售后维修服务中心,以及配件生产基地和培训中心等各种举措,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高本地化生产和服务水平。适时收购国外优质的资产,整合内外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中汽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认为,中国车企在海外必须推进全产业链的本地化,包括整车和零部件制造的国际化,人才管理的本地化、技术和品牌的本地化。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也称,面对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中国汽车要走出去,需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轻量化、机电一体化,提升产品附加及独有技术比重,配合进口商开发产品。
杜榕认为,中国车企在国际化过程中,缺乏来自政府和行业的协调;面临海外法规政策服务滞后,全产业链运营能力弱、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国际部国际市场室经理仇宝虎介绍重汽走出去经验时称,和当地企业的合作、包括团队的本土化对车企开拓海外市场往往能具有更好的作用。
东风柳汽海外营销总监张坤指出,当前,绝大部分中国企业设计的产品多针对国内市场,准备进入海外某市场时进行临时性认证,往往存在某些问题,再进行技术更改。“这一问题不是单独某个企业或销售环节、认证部门能解决的,需要放到国家和供应链层面统筹考量。” 张坤强调,中国汽车走出去,不是单纯的卖产品,而是要与当地汽车产业一起发展,尤其是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山东泉利海外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猛表示,车企走出去一定要做好长远规划,主机厂和配件企业合作,利用好平台力量。
“一带一路”市场大有可为 也是车企走出去必须开拓的市场
数据显示,世界上主要的汽车国家,出口量占比多在20%以上,而我国只有3%,从这一点判断,我国汽车出口还有很大的空间。吴松泉认为,中国自主企业已经具备了出口能力,现阶段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并在逐步具备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的能力。“未来中国汽车肯定会大批量的出口。” 吴松泉强调,中国汽车行业正在迎来更开放的竞争格局,在这种竞争中,优秀的自主品牌会崛起,国内车企的数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在这一变化中,外资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和布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外资在完成控股后也会加入到中国汽车出口的阵营中。
在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体系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是中国汽车海外战略的重要机遇。许海东表示,未来,中国汽车走出去要多在新兴市场下功夫。据不完全统计,在“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中,大约22个国家可以生产汽车,其中,2017年的产量超过100万辆的有8个,大多数国家本土尚未建立汽车生产制造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希望发展本国汽车产业、提升本地化生产水平,很多国家都对中国车企去当地投资抱有很大热情。”吴松泉表示,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是中国车企海外发展的良好机遇。
编辑: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