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2022年持股比例升至75% 宝马增资会否引发蝴蝶效应
中国汽车报网 ·  张海天 ·  2018-10-25

  10月11日,华晨宝马股权变更的传闻终于在宝马集团的官方回应中收场,宝马集团宣布,对华晨宝马的持股比例将从50%增至75%,宝马和华晨将于2022年完成股权调整工作,合资公司的合同期限将从原来的2028年延长至2040年。与此同时,宝马集团表示,对华晨宝马的投资将增加30亿欧元,用于未来沈阳生产基地的改扩建项目。

  是否放开合资公司股比限制一直牵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神经。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发布,其中规定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这一限制条款分别在2004年版、2009年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延续,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给自主品牌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若从1983年国内第一家合资整车企业北京吉普算起,中外车企合资的历史已有35年。

  35年算不上很长,但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发展结果已然天差地别。目前,如长安、吉利、长城等品牌,年产销量都已达到百万辆级,甚至超过了很多合资品牌,产品实力也不输合资竞品。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知名外资车企从中国市场黯然离场。随着部分自主品牌羽翼渐丰,股比政策的红线也得以放开。

  ■具有引领作用

  宝马对华晨宝马不仅仅是股权的增持,更投入了30亿欧元用于生产基地的扩建和改造。不难看出,宝马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根据华晨集团与宝马集团签署的协议,未来3至5年内,华晨宝马年产能将增加至65万辆,并新增5000个工作岗位。同时,2020年BMW品牌核心产品系列的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在沈阳投产。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将不仅在中国销售,还将出口到全球市场。

  宝马的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助推其在国内更快地发展。对于其他高端品牌而言,为了在存量市场中赢得更大市场份额,是否会有所跟进?“增加股比确实能够刺激外资方在华发展的积极性,但不同企业的发展思路不同,应该‘因地制宜’,股比提升不是加快企业发展的惟一路径。”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是否有品牌会跟风尚不好说,但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引发蝴蝶效应。“前不久,路透社报道称雷克萨斯要进行本土化生产,而此前丰田明确表示,只有在保证质量和利润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本土化生产问题,如今看来,股比的放开对雷克萨斯也是利好。”他认为,雷克萨斯完全依靠进口渠道实现了在国内销量的连年增长,若能尽早本土化生产无疑将更具优势,而股比放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雷克萨斯的本土化计划。

  此外,对奥迪而言,股比放开也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奥迪之所以选择与上汽合作,无非是因为自己在合资企业中的话语权太小,取得利润比例太低。目前,一汽-大众合资公司的股比情况为一汽60%、大众30%、奥迪10%。奥迪几乎是为一汽-大众提供着最多的利润,享受着最低的收益,这显然不公平。另外,受所占股比的影响,导致奥迪在相关决策和话语权方面受限,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选择上汽大众作为合作伙伴,并且在股比问题上已经有了探路者,奥迪将加快与上汽方面的谈判,正式推动奥迪其他产品的本土化进程。

  当然,也有企业不会跟风变更股比,但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势必将从其他方面提升竞争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高端车市场发展很快,大家都在努力加大投入,宝马增持股比有利于华晨宝马自身在业务水平上的提升,也有利于宝马品牌进一步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德双方合作进一步加深,同时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自主品牌压力大?

  高端品牌外方增持股权、进一步加大投入,而中方的话语权必然下降。目前,国内车市增量空间所剩无几,竞争会越发激烈,有观点认为,自主品牌将因此受到“致命一击”。

  有业内人士认为,优秀的自主品牌并不惧怕开放竞争,标杆企业有望加速成长。改革开放之后,国内汽车产业发展了近四十年,经过激烈竞争剩下的多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零部件国产替代正呈加速趋势,优秀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和配套升级,在实力与渠道上实现突破,切入主流整车配套体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汽车行业优胜劣汰,长期来看,产业竞争格局将更加充分,真正有竞争力的自主龙头企业有望实现产销规模进一步提升。

  崔东树表示,股比放开是迟早要过的门槛,华晨宝马的股比变更其实对自主品牌有利。“这可以让自主品牌明确现状、认清方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几年缓冲期内做好自身的提升,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崔东树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只有股比放开,汽车行业才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第一家变更股比的汽车合资企业,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强调,股比变了之后,倒逼自主品牌不要躺在合资企业身上,要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管理水平,让自主品牌在中国站住脚,走向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在中国比较优势转换、“新技术革命带来战略机遇”的新阶段,应该把打造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到更加紧迫的位置。隆国强表示:“汽车行业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仅仅满足国内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包括研发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已经到了可以去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起点。要把原来内向型的产业发展迅速转换成开放发展,转换到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为目标的新方向上。”

  有分析人士认为,“股比放开”将是汽车合资企业诞生以来生存模式面临的最大一次考验,合资企业在未来股比放开后何去何从、国企汽车集团的转型挑战,将对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和汽车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强才是最好的准备,只要自身实力足够支撑,股比放开其实并非洪水猛兽。

  编辑:郭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