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听设计师谈电动车和互联网汽车设计要点
中国汽车报网 ·  刘秀虹 文/图 ·  2018-06-22

   新造车企业逐渐从梦想走向现实,产品从设想逐渐变成实车。随着一款款车型的曝光,网友对其颜值的评论是褒贬不一,持不同观点的人甚至在留言区就起了纷争。

  “方向盘正中的那块大屏,在发生碰撞气囊爆出时,会不会拍司机一脸的玻璃渣子?”

  “真车前脸有点像沙皮狗”、“太丑!很尴尬……”

  “只有我一个人没觉得这车丑吗?新能源车,外观自然会与传统汽车区分开。我觉得是简约大气。”

  楼下还有留言——“不是你一个人,去年我看到这款车就觉得它很炫酷,已交定金。作为审美极端强迫症,我买!”

  ……

  今年北京车展是造车新势力最近一次集体亮相。相比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展出的概念车和量产车在造型设计上更为夸张,例如宽阔的车头、封闭的“格栅”、科技感十足的车灯、风蚀般的型面、大尺寸的车内屏幕等等,这些代表着汽车造型的最新流行趋势吗?电动汽车和互联网汽车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在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避开哪些误区?

  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了四位资深设计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造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彦龙,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设计部总监邵景峰,智车优行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奇点汽车造型负责人杜宝南,艺行造车创始人兼CEO孙学琛。虽然目前四位站位有些不同,一位学者、一位传统车企和两位新造车企业的设计师,但是四位都是设计过多款作品的资深设计师,一起谈谈汽车造型设计里的江湖。

  ♦新造车势力的设计是否代表流行趋势?

  对于新造车势力所表现出来的设计风格变化,奇点汽车造型负责人杜宝南认为,在一定程度是代表了流行趋势。每个造车新势力在设计中都有自己的表现,目前的纯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只能说是从传统汽油车向新能源车过渡中的混合现象,既有传统车的影子,又因为功能的变化产生了形态、布局的一些调整,算是混搭的风格。后续的趋势应该更靠近功能主义和智能的结合。

  他说:“奇点汽车追求的是“让汽车与人交流”,将互联时代的多种生活场景和个性化需求融入设计中,以用户为中心,将汽车自身的颜色、线条、空间、声音、氛围与用户所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体验相对应,用智能和人性化设计为驾乘者打造真正“懂你”的驾乘感受。我们并非盲目追求单一的酷炫形态,因为有时看似很酷炫的设计往往体验很差,甚至有些反人类,让出行更加舒适、便利、安全,这才是设计的核心。”

  艺行造车创始人兼CEO孙学琛认为,纯电动汽车因为没有了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网联化和智能化又赋予汽车更多的功能,动力系统的改变和技术的进化,给设计师更多的发挥空间。新造车势力在创建自己的风格,所以我们看到了车型设计中的很多新变化。至于这些表现是否代表流行趋势,她认为还需要市场的检验,要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设计部总监邵景峰虽然是传统车企的设计师,但他设计的电动车和互联网汽车已经在市场上热卖,他认为,当前纯电动汽车的设计处于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没有标准答案,每个车企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没有对错之分,适合自己的便是好的。

  同济大学教授李彦龙认为,新造车势力作为新进入者,车型设计“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这是正常思路。尤其是概念车的设计,包括各种“秀”——互联网技术、灯光技术、格栅、大屏、配色设计等等。但是到了量产车阶段,这样的设计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需要注意,市场认可不是只在车展上看看热闹,品头论足,而是消费者是否愿意掏钱购买。

  造车也好,设计车也好,是为用户服务。例如现在很多电动车在整体上和传统车类似,但把格栅封上了。电动车散热的部位不同于传统车,这种设计从功能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从审美上可能会有障碍。一方面格栅的作用不仅仅是进气,还是表现档次和科技感的重要设计部分,取消隔栅,这方面的作用会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周围的车都有格栅,相当于嘴巴,这个车没有,可能会看不习惯,在审美习惯上一时很难接受。

  ♦电动车和互联网汽车的设计有哪些要点?

  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趋势正在快速推进,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电动车和互联网汽车在设计上有哪些新的特点?在设计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几位设计师做了详细回答。

  邵景峰认为,互联网汽车和电动汽车是两个维度,对汽车设计都会产生新的要求。互联网是一种功能,强调的是“在线”的形式,设计师更多的是要从“型面设计”转向“场景设计”上来,人和车的交互变得非常重要。纯电动汽车的设计,由于没有了传统的燃油动力,工程布置的巨大变化,比如车身比例的灵活度大大增加,进气需求的减少,对造型的气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等等。

  他总结纯电动汽车设计的过程中需把握好三大问题:一是去格栅化设计与品牌识别之间的矛盾;二是智能产品风的寡淡与雕塑风的情感之间的平衡;三是A柱前移带来的空间与A柱后移带来的视觉豪华之间的取舍。作为设计总监,要在这三个维度上根据时代环境的发展动态调整。

  杜宝南认为,传统车企的电动汽车从设计上相比传统燃油车更前卫、大胆,但从目前市场上的量产车型来看,依然或多或少的带有传统汽车的印记,并不具备颠覆性的产品设计;而互联网汽车因具备互联网基因,并立足于用户的场景化需求,故而这些产品设计不仅前卫、时尚,且更具人性化。智能汽车的车身密布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这对于车身设计和喷漆都提出了要求,既要保证美观,又要确保功能。这也是与传统车设计不同之处。

  孙学琛认为,现在电动车和互联网汽车在造型特征和元素上都在尽力表达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车舱内,出现更多的设计风格,家居化、智能化、科技化体验是不同于以往传统汽车的特点。

  ♦在设计中需要避开的哪些雷区?

  对于设计中需要避开的误区,设计师们给出建议。

  李彦龙认为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要避免为炫技而设计,脱离设计初衷就适得其反了。高科技应该是为了更好解决问题,用合适的方式应用在汽车上很好,不能因为要用某个高科技,替代现有设计,反而会造成更多更大的问题,这是要尽力去避免的,比如速度表用阿拉伯数字显示代替指针显示,识别性变得很差。二是交互设计不要简单粗暴,要实际考虑用户体验和效果。现在有些新车型的操控都用触屏、声控、视觉方式来解决,完全取消实体按键操作。人们在实际应用上,实体按键盲操作效果好,在驾驶视线不离开路面时可以实现操作,而完全触屏做不到盲操作,反而降低了操作效率,并且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邵景峰提醒设计师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盲目跟风。“跟风”毫无设计战略可言,更要警惕的,是稀释了设计的价值;二是过度追求标签化。很多设计师一旦被动地为了不同而不同,就很容易忽略设计中对美的基本诉求。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价值诉求,新造车势力创业之初主打形象牌,所以一定要颠覆感大于美感,这是可以理解的,是一种设计上的打法。而成熟车企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快速跟进市场变化,推出适合自身的变革设计;三是高级感的缺失。车始终和电子产品不一样,简单的把产品风的东西移植到汽车设计上肯定是不行的。当前纯电动汽车一般定位高端,势必要营造出与之匹配的高级感,尤其对中国品牌而言更为重要。

  孙学琛认为,一个品牌要有自己的设计定位和设计策略,研究市场变化和车型设计的发展趋势,不能人云亦云。

  记者曾询问某知名设计师——如何评价FF91这款车?他说一看就是内行人设计的。在汽车设计领域也有很多“坑儿”,本文采访的设计师都是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老手,对此都深有体会。对于一些具体车型,设计师们避而不谈,记者觉得它们也许是掉到了哪个坑里。

  编辑:吕彩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