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新零售这个词就被电商圈广泛运用,汽车领域同样如此,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甚至传统企业都把新零售作为自身的经营对标。然而,即便是同一个新零售,市场所呈现经营模式却并不尽相同,不同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其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中骏资本总经理巴震近日为此阐述了他的观点。
中骏资本总经理巴震
“是否需要新零售是个假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新零售里有没有你。”巴震表示,2016年不管是阿里在电商领域还是腾讯在社交领域都已经形成了对传统产业全面的、不对称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一次彻底实现了直通主流人口C端的账户和渠道;二是衍生出不对称的支付、金融以及IT技术;三是资本的优势。基于这三种优势,新零售必来,而在于产能过剩、渠道僵化、互联网平台层出不穷的汽车产业,也同样如此。
面对必然而来的新零售,汽车产业该如何自处?“2018年的选择决定了三年后的命运。”巴震指出,这场抉择中包含两种道路。
一是新建的颠覆性平台。“这种平台的核心是通过自建和收购自建和收购场景,通过新的汽车产品设计来新建一个独立于原有汽车销售体系的新的颠覆性的平台。”巴震解释称,这种模式一方面通过美元基金来提供资本和证券化这两个强有力的武器,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巨头提供线上流量和巨额资本,最终掌控主机厂和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渠道,进而掌控整个产业的核心价值。此时原有的传统经销商体系已经没有位置。说到此,巴震指出,快消品市场以及出行市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案例。
二是联手整个产业共同建设服务型平台,协助原有销售体系升级。“这类平台能协助生长出什么能力呢?”巴震表示,现在的传统线下方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线上流量获取问题,二是创新产品设计问题,三是金融和支付能力欠缺问题,而如果原有体系克服了这些问题,就不会存在被颠覆或取代的可能。而这也是中骏资本一直以来所致力的事业。
“交易必死,服务永生。”谈及此时,巴震把矛头直指AT。“阿里和腾讯在各自的电商和社交领域都是采用了赋能模式,并不是交易模式,大家可以看到阿里在电商领域里,它的身份是电商平台,它并不直接做交易。腾讯也一再提出赋能各个产业。可当它进入到汽车领域的时候,却不去帮助原有的产业体系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而是去对交易型颠覆性平台进行流量和资本赋能,企图颠覆和消灭整个产业体系。”对于阿里和腾讯的行为,巴震表示不能理解,为何其进入汽车领域之后竟然采用了一个对抗的、推倒重来的模式?
“在汽车产业,采用中心化获取流量的模式时没有盈利之日的。”巴震指出,汽车领域是一个低频高价的领域,无论打了多少广告,营销了多少回,等消费者做决策时完全可能又回到4S店的老路上,因此在这个领域的广告的投放和实际的转化之间是很难实现匹配的。
“赋能汽车产业最核心的不是通过B端服务C端,也不是通过C端的流量资源倒过来掌控,更多地要实现整个B端的互联。”巴震强调,B是有很多种的,有主机厂、有4S店、有二手车市场、有金融方、有银行、有保险、有自媒体……如何把他们连接起来形成一张产业互联的网,是赋能汽车产业所真正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