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月汽车产销数据。我国汽车生产170.57万辆,环比下降36.55%,同比下降20.82%;销售171.76万辆,环比下降38.86%,同比下降11.12%。其中:乘用车销售147.55万辆,环比下降39.93%,同比下降9.63%。
■春节长假致销量大跌
今年春节假期集中在2月,这对车企生产和销售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2月,乘用车各类车型的环比和同比数据全面下滑。综合前两个月数据,SUV车型销量保持正增长,但增速放缓。轿车销量算是平稳,MPV降幅较大。1~2月,轿车产销同比下降6.58%和0.74%;SUV产销同比增长4.45%和11.63%;MPV产销同比下降16.64%和15.26%。
市场的变化虽然受政策、企业、产品等各种因素影响,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消费需求的变化。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高质量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特点,汽车行业也应该向“解决消费者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矛盾”的高质量增长转型。这一过程才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
■中国品牌市占率微增 自主车企分化将加剧
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前两个月销量为176.8万辆,同比增长0.3%;市场占有率为45.0%,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量同比下降4.5%,中国品牌SUV销量同比增长13.1%,中国品牌MPV同比下降23.4%。可见,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主要依靠SUV车型的支撑。
从企业层面看,市场表现两极分化,在自主品牌前十五榜单中,7家车企同比增长,最高增幅超过30%,而8家车企销量下降,最大降幅33.6%。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前十名依次是:上汽、吉利、长安、东风、长城、广汽、北汽、奇瑞、比亚迪和江南。与上年同期相比,吉利销量增长37.4%,比亚迪增长30.2%,广汽增长20.3%,排在增幅榜前三,表现突出。
对于自主品牌的后续发展,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自主品牌车企发展的波动性较强,部分车企抓住机会获得短期的超高速发展,但由于技术积累不足,引领市场趋势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难以持续高速发展。未来,自主品牌将加速分化,尤其是部分优秀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即使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这部分自主品牌车企的销售业绩依旧喜人。
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淘汰赛已经开始,强者更强的局面将会形成。以中国品牌乘用车前十五为例,吉利、比亚迪、广汽、上汽大幅增长,特别是吉利、广汽、上汽是在去年高增长、高台阶的背景下继续快速增长;而5家车企大幅下滑,而且大多是在去年销量完成目标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继续大幅下滑。目前从总体上看,自主品牌的“第一阵营”已经形成,排名靠后的企业机会已经不多。
■全年车市增还是不增?
在一片“降降降”的氛围下,专家对今年全年车市走向的判断也有所不同。
在2月汽车产销数据发布会上,师建华表示,中汽协仍维持全年乘用车增长3%的判断。这是去年年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2018年车市的预测。在乘用车方面,预计2018年乘用车增速为3%,销量为2559万辆;其中轿车销量为1177万辆,同比下滑1%;SUV销量1152万辆,同比增长11%;MPV销量为179万辆,同比下滑11%;交叉型是51万辆,同比下滑7%。
也有观点认为,今年车市极有可能是全年零增长或微增长。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前2月的乘用车销量成绩单蕴含“水分”。一方面,这样的成绩是在给经销商压库的基础上取得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显示,1月预警指数为67.2%,2月预警指数为52.3%,均高于去年8月至10月50%以下的水平;另一方面,这样的成绩是在部分厂家转移一部分销量放在今年前两个月的基础上得到的。在汽车业内,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如果当年完不成任务,厂家会让一些有实力的经销商多背点库存,以实现年度销售目标;如果任务完成得不错,就藏点销量,来年再报,以减少新一年的压力,同时还能弄个“开门红”。
对于未来十个月,汽车产销的局面会不会迅速改观?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希望不大,在今年GDP增速6.5%的大背景下,汽车产销要实现新突破,估计不太容易,所有汽车人要适应这种低增长,甚至零增长的状态。
最乐观的是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他预计今年全年车市增长4%,总体上好过2017年。他说:“春季开局的汽车市场普遍低迷。由于2017年初的相对激进,今年厂家产销走势相对谨慎,尽量避免去年价格战的重演。目前车市新的增长热点尚未形成,随着进口关税的下调预期,车市竞争将逐步加剧。由于2月的生产和渠道库存均属于偏低状态,因此,3月的补库特征将较为明显,产销增长应相对较强,预计春季车市整体增速较好。”
对于今年销量预期,部分车企表示,2018是其产品大年,有多款重磅新车上市,有望在竞争激烈的乘用车市场取得一份好成绩。
编辑:黄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