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曾经行业排名第三、“最好骑”的小蓝车,欠款2亿宣告倒闭,共享单车企业的血拼进入终局。
2016年底,共享单车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如雨后春笋一般从试点城市迅速向全国大多数城市蔓延。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对于共享单车市场而言,却仿佛已经历经沧海桑田。
从今年的下半年开始,诸多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而成功获得融资的单车巨头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们正在面临着合并还是决战的最终选择。甚至几天前,ofo小黄车还被爆账户上的可用资金剩下不到6亿元,仅能支撑一个月。
虽然ofo第一时间出来辟谣,但共享单车企业间一轮血拼厮杀后的狼藉依然触目惊心。而业内普遍认为共享单车过后,下一个风口将会是共享汽车,那共享汽车领域是否会重蹈共享单车的覆辙?这种乱象是否可以被扼杀在摇篮中?而未来这一市场会是一家独大,还是百家争鸣呢?
1月17-18日,在由嘉之道汽车、智同道合生态圈和上海国际汽车城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汽车产业趋势与投资高峰论坛”上,一场关于移动出行产业生态的圆桌论坛给出了一些答案。
易微行CMO段毅:共享单不车同于共享汽车,自行车可以随便乱停,汽车不能停在马路上就扔那儿了,这是最大的行业属性。最近我们看到BAT(百度、阿里、腾讯)纷纷入局共享单车,但我个人觉得BAT更多的是起到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如搭建网络、植入支付手段等等,而汽车行业人士要做的是基于基础层面的开发和运营。
在共享汽车领域,我认为龙头企业一定会存在,但是不会垄断到1家,可能是几家。这些企业可能是主机厂商,也可能是手握土地资源的大地产商,因为土地资源也就是停车位在一位难求的大城市是最重要的;另外可以通过输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方式和当地有资源的企业做合作,我们认为合作共赢将会是趋势,BAT不太可能成为共享汽车的巨头。
宝驾出行华东区总经理汪栋:共享汽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分时租赁,现在很多分时租赁都是不盈利的,但是我知道芜湖有一家分时租赁能做到8亿元的规模,它为什么会盈利?这和地域有很大关系。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消费习惯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如果能在一个四线城市布局100万辆车,别人再想进入这个城市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所以农村包围城市会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就是说现阶段对于共享汽车而言,抢地盘很重要。
霍尼韦尔汽车智能网联软件亚太区高级总监吴军:我觉得共享汽车很难做到一家独大,因为技术含量摆在那里,从技术门槛角度看不太可能;第二从区域,共享汽车也难以像单车那样覆盖那么广;第三从博弈的角度看,整车厂都想做包括共享在内的出行服务,比如刚刚落幕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丰田章男就高调宣布丰田将从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公司,竞争对手不再是通用和大众,而是Google、苹果和Facebook等科技巨头。
主机厂的确有能力做,但是一统不了整个市场,因为它只有一个品牌,不可能跨品牌;第四点我觉得从需求的角度,因为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车,长途的可能适合燃油车、短途可能更适合电动车、见客户又需要有一定品牌品味的车型等等,不可能一家公司能全部覆盖所有的场景和服务。
钛马车联网创始人兼CEO叶志华:我觉得共享汽车不会出现共享单车的乱象,因为它们的模式特点不一样。共享单车是一片荒地,原来没有大佬在那玩儿,参与者很容易建立起一个生态,但汽车不一样,已经有那么多集团在那玩儿了,而且又涉及到停车位等资源,还有政府的管控。未来共享汽车因为有价值一定会推行,但会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
未来卖车会变成卖车钥匙,车的几年拥有权会被分成若干段来“碎片化”地运营,有车辆资源的整车厂会变成运营商,有土地资源的万达集团也可能成为运营商,但每一家运营商的资源优势可能都不同,最终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连接在一起共享,所以我觉得共享汽车会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生态。你想,BAT在共享单车领域狠砸钱、玩补贴,但是一辆自行车和一辆汽车怎么比?经济实力再牛也补贴不起汽车。
编辑:吕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