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P8的售价公布时,现场并没有太多反应。很明显,大家觉得P8的定价高了。
“如果每一个车型的售价能再降两万,那就超值了。”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会有这种想法吧。想想P8的处境,多少有些尴尬,毕竟在它所处的价格区间里,不仅传统燃油车群雄林立,就连新能源的对手也不少。事实上,在此前的试驾中,笔者曾听不少同行的媒体提到过比亚迪唐、荣威eRX5甚至是宝马X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回首WEY品牌的发展,VV7和VV5确实以成功的价格策略和产品赢得了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提高的价格并不多,另一方面,在15万~20万元的价位区间,比较像样的合资SUV也并不多,所以VV7和VV5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可以说是找准了市场定位,也可以说是聪明的躲开了残酷的竞争环境。
但相比之下,P8的处境可没这么理想了。因为P8是新能源车型,就需要倚仗新能源的优势,包括限行和上牌以及补贴等,但实际上,它在一些地区不能获得“大绿牌”的上牌资格。以北京为例,在P8不能以新能源产品身份上牌的前提下,对于那些燃油车车主,可选择余地不乏途观L、汉兰达、锐界这样的劲敌,P8作为新入局者,在外界普遍对其价格“不感冒”的前提下,如何能获得市场?
带着疑问,笔者在发布会后与WEY的内部高层进行了沟通,而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后,记者真的是“路转粉”了。我想,有不少人都有和我类似的疑问,那么,请给我一首歌的时间,让我解释一下为什么现在觉得P8不贵了。
首先, P8出自Pi4平台(标重点:这句话看似没什么意义,但其实却是最简单直接的回答)。Pi4平台是什么就不赘述了,之前媒体对其解读颇多,但P8出自这个平台的意义在哪儿?在于它P0+P4的架构,即前部在发动机前段皮带上布置一个电机,并在后轴上布置一个容量为12.96kWh的电池和一个电机。它的根本优势,在于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前后桥的完全解耦,说白了,就是能在前驱、后驱、四驱三种模式下随意切换,这种情况在燃油车上是无法实现的。而且,WEY提供“5+3”种智能驾驶模式,我们不分开讨论每种模式的用途,但就“火力全开”模式而言,在电机的帮助下,混动系统确实有着比传统机械结构更快、更直接的扭矩输出能力,P8官方宣称的0~100km/h时间为6.5s,在实测中,跑到6.3s以内的情况不在少数,而在同价位传统燃油车中,能达到这个成绩的产品几乎没有。
说完了第一个优势,再说说第二个优势。基于WEY的格调,P8无论在外观内饰还是科技配置上,均在同价位竞品中无出其右(包括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空间,或许你可以找到另外的产品,与此同时,你又想要科技,你仍可以找到相应产品,但范围缩小了,但这时你还想要做工、要豪华感、要动力,那么对不起,可能这时就只剩下P8了。
好了,以上两点优势说完了,但其实真正的对决还没开始。是的,与此前提过的,定位类似的几款车做对比,才是P8的“大敌”。那P8与这些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友商”该怎么比?WEY的高层表示,P8在NVH、低电量下的行驶质感、后两挡减速器动态切换、发动机与电机的协同、软件的完善和合理性上都有着很强的优势。WEY品牌混动技术总监曾士哲对自家的产品非常有信心,虽然他没有明确指出对标车型,但在技术优势上做了比较全面的对比。在笔者看来,也确实如曾士哲所言,此前对一些同驱动形式的产品做测试时,确实发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而P8此前的试驾真的让人有些出乎意料,无论是动力的迸发、输出的连续性,还是车辆在动态下的稳定性和操控感,都难以挑出毛病(不得不承认的是,对P8的试驾缺乏低电量状态下的体验,在日后会补)。基于此,我认为有理由相信曾士哲对自身产品和对标车型的评价。
当然,还有上市当天WEY给P8举行的“献祭”——美标FMVSS测试(FMVSS301和FMVSS305),70%重叠、80km/h的追尾碰撞试验。这是继WEY挑战了IIHS的25%重叠碰撞试验、车顶静压试验后,又一次在全球最严苛碰撞条件下的一次成功,它的难度不仅在于要考察P8作为燃油车的安全性,还要检测P8在电路系统以及布局上的合理性。这次试验的成功,进一步让我们有理由相信WEY产品的安全性。
说完了这些优势,当你再回过头想想P8的定价,是否也和我一样“路转粉”了呢?
对了,最后需要一提的是,笔者曾在其他媒体上看到P8的预售订单达3000辆,左右求证未果(包括对WEY品牌CEO严思)。而在沟通会上,根据WEY品牌副总经理刘艳钊的官方消息,P8在预售期间的意向订单超过3000辆,并且,并且,并且!北京地区占比达28%。
在笔者看来,普及新能源产品的最好方式,是新能源产品能够在达到目前传统燃油车综合条件(包括整车质感、NVH、方便性等方面)的同时,在价格上能够与燃油车平齐。而P8能够在没有新能源诸多“作弊秘籍”的加持下,在北京赢得这么多用户,明显是一种成功。
编辑:齐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