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才研究会的诞生与汽车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量屡破新高,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大国。汽车制造业的规模化生产,在不少地区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在地处上海西北的嘉定,因为上海大众及众多汽车零部件的落户,也正在谋划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正是这一举措,带来了汽车人才研究会的诞生及其后续的发展。
♦萌芽:从地方人事工作到产业人才规划
1999年底,我在上海市嘉定区人事局工作,负责全区人事人才工作。当时上海市、嘉定区两级政府按照汽车嘉定的功能定位,对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正在进行全面的规划调研。在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汽车城规划建设调研工作座谈会,一位上海市政府发改委的相关领导在讲话中提出:将来,上海国际汽车城成败的关键在人才,希望嘉定区政府人事部门能提前介入汽车城建设,超前研究、规划汽车城的人才工作。
这次会议对我触动很大,局班子的几位领导一起研究决定: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将人才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跳出党政机关的范围,将人才工作的触角伸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针对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启动建设,我们在人才工作上采取了两项举措:
一是组织专家,对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发展战略进行立项研究。我们邀请了上海市人事局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沈荣华领衔,对安亭地区汽车人才工作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完成了《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发展战略报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份报告中最关键的有两条:
第一条,“先一步、高一层、国际化”的九字方针。沈所长当年提出的九字方针相当有道理。当时,汽车城人才总量不足一万人,而未来上海国际汽车城的重点在“国际”二字,其人才工作理念必须领先,人才的结构必须合理,人才工作的目标一定是国际化。另一条则是抢滩安亭,提前布局,在汽车城筹建上海汽车人才市场。上海汽车人才市场开张之后,在上海市人事局的支持下,上海市汽车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国际汽车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相继挂牌成立,长三角地区汽车人才招聘会也同时在安亭汽车人才市场举办。正是这个安亭汽车人才市场,引发了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建立。
2001年汽车城建设全面启动,我们围绕汽车城建设和汽车人才的集聚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首先,我带人北上南下,招聘人才:组团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聘优秀人才,特别是鼓励嘉定籍大学生回家乡创新创业;带队去广州参加科技部、人事部组织的留学生交流洽谈会,在留交会上组织上海国际汽车城专场,宣传推介汽车城,招聘海外人才。
其次,通过吉林省人事厅、湖北十堰市人事局的协调安排,我们走访了长春中国一汽、湖北东风公司,并且在吉林大学汽车学院、湖北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大学生专场,宣传推介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与人才集聚政策。
第三,在上海市人事局的支持下,会同上汽集团制定了《上海市汽车紧缺人才目录》,并配套出台上海国际汽车城汽车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并组织了一次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人才选拔活动——“上海国际汽车城首届汽车人才精英赛”。
就是在这较短的一段时间里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了人事部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大约在2001年上半年,中国人科院院长王通讯专程到安亭调研汽车人才市场。听了我们的介绍后,王院长表示:“虽然安亭汽车人才市场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看了你们的汽车城建设发展规划和人才战略,你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这个地区的汽车人才工作将来大有文章可做。在人事部下有一个中国人才研究会,下面有十多个专业委员会,有经济的、金融的、文化的,唯独没有汽车的。你们不妨研究一下,可以筹备建立一个汽车人才研究会,作为总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在国家人事部、民政部的支持下,将来这个地区的汽车人才工作,可以引领行业、引领全国,进而与国际接轨。”
王通讯院长最先提出了汽车人才研究会构想,让我们备受鼓舞,也让我们看到了做汽车人才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艰难筹建:历时三年才拿到正式批文
汽车人才研究会刚开始筹建的时候,除了概念之外完全是一张白纸,一无所有——没有专职的人员,没有办公的地点,更没有办公的经费,我们完全是因为领导的提醒,凭借着强烈的使命感来做。
第一步工作是什么呢?我们先在网上查相关资料,浦维达教授起草了一份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筹备的章程。浦维达是此前在筹备汽车人才市场时,我们引进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汽车专家。起草这份章程两个月后,我们利用王通讯院长在上海参加一个国际化人才论坛的机会,请他把关筹建章程。他审阅了章程,并原则同意我们的筹建方案。我们根据他的建议,按照程序,通过上海市人事局逐级申报,上报至人事部。
同时,为了争取国家人事部的支持,当年年底我们还做了一件事。当时,我们获知,人事部分管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陶,将出席江苏镇江海外留学生园区揭牌仪式。当时到嘉定工作还不足一个月的嘉定区委组织部新到任的汪紫俊部长,全力支持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筹备,连夜随我们赶到江苏镇江,利用会议间隙,当面向徐部长汇报嘉定区委、区政府对组建国家级汽车人才研究机构的态度,希望徐部长予以关心和支持。两位部长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将创建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于是,由我牵头的秘书处筹备班子正式成立,并根据徐部长要求,人事部正式行文向民政部申报组建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简称汽车人才研究会。2002年10月,在安亭镇政府会议中心,人事部张学忠部长与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安顺,共同为筹建中的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筹)揭牌。至此,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筹备工作才算正式展开。
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汽车人才研究会从2002年开始,一筹就筹了三年,民政部始终没有批下来。原因何在?首先,一个国家级的行业社团机构,为什么是一个地区的人事局在操办,至少也应该是上海市人事局;另一个问题,虽然国家层面也有不同系统的人才机构,但在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建一个国家级人才机构从来没有批过。
为了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千辛万苦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先后多次去人事部、民政部走访汇报,也通过嘉定驻京办的领导帮忙联系,牵线搭桥,与民政部相关部门沟通协商。
2005年上半年,我去人事部向徐部长汇报这件事,徐部长十分重视,他说:“一个社团机构申报了三年没有批复,如果民政部再不批,我就直接去找民政部长,这是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要说服他们批。”就这样,在徐部长的全力支持下,经过近三年的筹备,民政部最后下发正式批文。
♦步入正轨:迈出三大步 搭建三平台
成立初期,在汽车界、人才界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迈出了三大步,搭建了三大平台,为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步是借助国家人事部徐颂陶部长的威望揭了牌子。徐部长为汽车人才研究会的成立付出了很大的心血。2005年12月,我们在上海汽车活动中心举行了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徐颂陶副部长与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姜斯宪,共同为汽车人才研究会揭牌,并分别致辞、讲话。徐部长当时讲了三个前所未有:当前在汽车行业,汽车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受到广泛一致的重视;汽车人才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摆在眼前;汽车人才的开发实践,也前所未有的丰富生动。他的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也让我们坚定了发展的决心。今天,虽然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但是我们将永远缅怀他。他对汽车人才研究会功不可没。
2005年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徐颂陶,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姜斯宪为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揭牌
第二步是借助曾任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邵奇惠搭了班子,奠定了发展思路。邵奇惠部长是汽车人才研究会的首届理事长,也是他开创了理事会,并为汽车人才研究会的未来发展做了顶层设计。他当年答应我们出任理事长并亲自筹建理事会的往事让我感动至今。
邵奇惠、徐颂陶、朱明荣
2005年12月的一天,时任国家人事部副部长的徐颂陶、原国家人事部高培中心主任贾忠杰,带着刚被任命为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长的我去拜访已退居二线的邵部长,请他出任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去的路上,气氛有些凝重。邵部长能否答应,徐部长心里没底,我心中更是忐忑,听闻他退休之后,已经拒绝了诸多行业组织的邀请,就连与其渊源博深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联合会,他都只肯做名誉理事长。而我们是一个刚刚挂牌两个月、几乎空白的新组织。但出乎意料的是,听徐部长介绍了汽车人才研究会的来龙去脉后,邵部长没怎么推辞,就欣然同意出任理事长。2006年3月初,正值两会前夕,当时任全国政协委会的邵部长,召集了包括竺延风、曾庆洪、李书福等在内的八位车企最高领导,同时也邀请了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现已去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现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现任中国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等,共同商量研究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的筹建。邵部长说:“今天我请大家来,不是请客吃饭。今天在座的都是圈内人,只有朱明荣是圈外人,将来也是圈内人。国家人事部组建了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徐部长亲自到我家里来让我出任理事长。我认为这件事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发展是有利的,国家人事部领导绝对是有战略眼光的,所以我答应了。但是怎么做,今天请大家来商量。首先,请秘书长朱明荣跟大家讲一下研究会的基本情况。”当时,我表态道:国家人事部组建汽车人才研究会,唯一的愿望就是两个字:服务,服务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服务中国汽车企业,服务中国汽车人才。让我惊讶的是,在邵部长的领导下,大家坐在非常轻松愉快,谈笑风生,很快就形成了很多共识,包括理事会的基本工作定位和这一届的重点工作。2006年9月29日,理事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人才研究会的亲切关怀下,在邵部长的亲自筹建和引导下,一个由万钢、付于武、李庆文、竺延风、徐平、胡茂元、徐和谊、李书福等88位汽车界、人才界精英组成的行业人才组织领导机构——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破土而出”。
2007 中国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 成立大会
此外,邵部长还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清晰而系统的顶层设计,为汽车人才研究会勾画了一幅宏伟蓝图,确立了汽车人才研究会“为我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宗旨和服务、交流、培养、研究四位一体的工作方向。他亲自协调,联名付于武、董扬、李庆文三位副理事长写信给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上海市嘉定区的党政领导,与嘉定区建立“联合共建”机制,实现了四大行业组织联合入驻上海国际汽车城,并为秘书处的发展争取了人力、物力保障。
第三步是通过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竺延风的支持,走上了服务企业的路子。2007年,汽车人才研究会在长春召开了理事会年会暨论坛,会议由一汽集团承办。这种由全国各大汽车集团轮流承办理事会年会的机制为汽车人才研究会开展业务提供了最佳方式并得到沿用,从此,汽车人才研究会会真正开始走进企业,走向全国,开启了服务企业的新征程,先后在上海、长春、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组织召开理事会年会、论坛等汽车人才活动。
2009.4 邵奇惠讲话
在发展初期,我们陆续搭建了三个平台。除了2006年成立理事会之外,2007、2009年又相继在上海成立了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三个平台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理事会成员主要是全国以整车企业为主的董事长或者是总经理,它是行业人才组织领导机构,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的成员主要是人力资源部的大部长,其目的是将汽车人才工作渗透至各车企基层,打破车企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壁垒和隔膜,让原本各自封闭的管理系统在全行业大平台上互通互联;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其成员主要是中国汽车行业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大专家,其成立的宗旨是构建“汽车海归之家”,联合海内外汽车专家和技术领军人物,构筑中外汽车行业高层次专家之间的对话与长期合作平台。
2009.4全球精英组织成立仪式
这三个平台的搭建为我们开展汽车人才研究与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行业基础,很多工作开展都与这三个平台息息相关。
♦坚持初心 上下求索 汽车人才工作全面开花
首届理事大会
回顾这十多年来的发展,我们确实碰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始终坚持邵部长提出的“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宗旨和服务、交流、培养、研究四位一体的工作方向。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执着追求,打造汽车人才智库。研究是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立会之本。汽车人才研究也是汽车行业的薄弱环节,是汽车人才服务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十多年来,经过我们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产生了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汽车产业人才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推动我国汽车产业人才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汽车人才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方面,2005-2006年所做的《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的理论课题,它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还在被媒体和其他课题研究所引用。2013-2015年所作的《中国汽车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是国内首创性地将行业发展与人才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报告,入选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 近两年我们所作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是在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的委托下,由我们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发动行业力量共同开展的又一项在我国汽车人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将在今年10月正式发布。
在汽车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方面,2012年做的《中国汽车行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由中组部、人社部部署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在2012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上获国家人社部论文一等奖。2012年出版的《中国汽车科技人才发展报告》也是一项填补行业空白的研究著作,它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现状、成长环境、未来需求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中国汽车科技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加快汽车及相关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建议,在行业内反响很大。此外,我们针对汽车人才的特殊群体开展的“汽车海归精英发展环境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发展”、“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与汽车大学生培养研究”等课题也也引起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
在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研究方面,2013年我们打破了行业壁垒,联合国内8家主要汽车整车集团启动了《中国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项目,2015年应广大会员企业的要求,又启动了《中国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报告》项目,这两个对标项目已经坚持到现在,每一年都会发布两份行业权威报告,而且在对标的深度和广度上一直在深化拓展,报告的价值也在逐年提升。参与对标的企业对这项工作都相当重视,参与度也很高,目前对标的企业已经从最初的8家变成了16家,这16家企业2016年整车销量达2428万辆,占当年行业总销量的87%。行业内对我们的对标项目也非常认可。这是中国汽车行业几十年来没有过的,开启了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精诚服务、协同合作创新的新气象。
二、树立品牌,打造行业精品交流平台。汽车行业每年关于技术、展览、国际化、合作对接等大型会议上百场,但是关于人才的会议却是少之又少。汽车人才研究会成立之后一直致力于在全行业树立“汽车人才”这一名片,希望通过大型交流活动来传播专家观点、分享人才实践与经验,引起全行业对汽车人才问题的关注。通过十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品牌活动:理事会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全球汽车精英组织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论坛。
理事会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每年一次,自2007年起,已先后由各大汽车企业集团轮流承办,是汽车界领导团聚的标志性年度盛会。其同期举行的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是国内唯一坚持关注人才、致力于为产业发展和汽车人才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的高端论坛活动,是海内外汽车高端技术领袖畅所欲言和进言献策的重要平台,集聚和交流汽车行业人才战略思维的主要载体。
全球汽车精英组织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论坛,依托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平台,聚焦产业热点话题,从创建国内汽车海归之家,到联合中外华人汽车团体共同搭建中外汽车精英交流平台,联通中外,倾听来自全球各国华人汽车精英的声音,分享经验、汇集才智、碰撞思想,为我国实现汽车强国梦贡献智慧。
除此之外,我们正在探索以举办“中国汽车企业高管人才工作座谈会”的形式,汇集国内有影响力的整车企业人事人才主管领导,聚焦当前行业人才工作的热点与痛点展开对话,搭建行业人才工作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高层平台,共同推动我国汽车人才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目前该平台已经成功运行两年,希望在行业和我们的努力下,可以长期保持下去,为车企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协同合作开启新的境界。
三、精准服务,倾力培养汽车人才。我们希望集聚行业的优质资源,为汽车人才进行知识更新,让成员及产业基地企业可以无成本或低成本享受服务。十多年,我们开展的培训、集训、研讨、报告会等活动,辐射人员包括新能源技术人才、智能网联技术人才、IE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者、汽车创新创业人才、汽车大学生、地方政府产业部门工作人员等。
我们主办的新能源技术培训班,自2015年起,每年3月举办,已成功连续举办四次,累计培训学员900多人次,每年培训的内容都在深化拓展、紧跟新能源汽车技术前沿,很多企业每年都组团来培训。由科技部人才中心指导、我们承接中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投融资集训营(汽车产业专场),通过融资与企业发展主题培训、导师团个案辅导、优秀项目公开路演及投融资对接等环节,全面提升创业人才的融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自2015年,举办了3届,累计服务500多人次。我们的IE技术培训得到了国家人社部支持,免费培训一周,我们请了日本回来的老师团队,水平很高,反响很好,在进行回访时很多学员都表示谢意,有一家小企业提出,由于缺乏资金,没有钱组织培训,非常感谢我们提供的机会,得到了老师的指导,相当于给公司做了一次免费的IE咨询。我们依托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开展的汽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研讨与培训活动,按照薪酬、劳动关系、绩效考核、员工培训等专题,每年在各车企都有上十场活动,获得了车企成员的广泛好评。此外,我们还邀请国外的专家走进汽车产业园、工业区举办海外前沿技术专题讲座,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试点地区,服务汽车产业基地。2013年我们开展的《中国汽车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正是想一个地区为试点,探索在某一汽车产业基地打造汽车人才高地和新生态。上海国际汽车城是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发源地和秘书处所在地,也是全国最大、汽车产业链最为齐全的汽车产业基地,是我们试点服务的最佳窗口。
近年来,围绕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集聚中外高端智力,荟萃行业资源,多措并举,为汽车产业基地提供定制化、综合性服务,服务企业、培养人才,促进区域汽车产业发展。一是行业智力导入,为产业基地发展建言献策。比如举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行业大咖把脉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发展;推荐协调汽车产业战略专家赵福全为上海嘉定汽车产业做规划研究;协调行业顶级专家付于武、吴志新、李克强为嘉定区领导干部解读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二是多方协调,力促国家战略项目、政策落地。借助行业高端人脉资源,我们协助促成了上海国际汽车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落户上海国际汽车城。三是推介搭桥,引荐企业入驻、项目落地。比如协助沃尔沃汽车研发中心入驻、协调中国汽车报连续六年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举办中国新能源汽车盛典、引入以色列智能汽车项目对接会在产业基地举办、协调支持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研究及发布会举办等,让中国汽车行业聚焦汽车嘉定的发展,提升汽车嘉定的影响力和品牌。四是紧跟需求,搭建区域人才服务平台。比如承担汽车产业基地人才发展报告、在大型活动中嵌入“嘉定之夜”活动,搭建地方政府部门与中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协同政府相关部门搭建汽车人才服务平台、特邀海外专家举办海外前沿技术系列报告会等等。
首届理事大会合影
♦写在最后的话
汽车人才研究会成立十多年了,一路走来,我见证了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筹备、诞生、发展。当初我们筹办的时候挤在嘉定区一个小弄堂,只有一个办公室,一台电脑和一名工作人员,工作开展相当困难,但我们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后来在嘉定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入驻了上海国际汽车城,工作团队也从1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5个人。
这十多年来,我们在行业中也有碰壁,孤立无援的时候。作为一个专注于汽车人才的年轻的行业组织,我们的生存与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有些企业相信我们的服务平台能够给汽车工作带来创新、提升、发展,也相信我们的服务平台能够支持我们,也有的看重我们能否给他们带来更直接、更实在的效益。但现在非常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日益提升,有一些之前离开了企业又回来的,还有一些新的企业单位加入了我们。
虽然,我们的很多工作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收益,但是我们能够实实在在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帮助、获得这么多好评,被行业所需要,我觉得这些就够了,我也很骄傲。当然,这十多年的发展也有很多不足。在与企业、高校、产业基地的接触中,我们也收集很多建议和需求。但是很多时候,迫于团队力量和经费问题,有很多很好的建议,我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过这十多年来的发展,我们深深感觉到有各级组织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感谢国家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和中国汽车行业组织的支持和鼓励,汽车人才研究会从无到有,是历史的选择;十年来,我们执着追求,不断创新,这是历史的机遇;今天面向未来十年,我们更有信心、使命伟大,这是历史的担当。我们会一如既往继续做好我们的工作,我相信在未来我们会做的更好,我也相信中国汽车人才的事业明天一定会更好。
作者简介:
朱明荣,长期从事人才工作和汽车人才研究,曾荣获“全国人事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汽车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杰出人物”等称号。
1995年至2013年,先后任上海市嘉定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区编办主任。
2002年开始创办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
2005年10月,担任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018年8月至今,担任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
整理:施芸芸 编辑:蔺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