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近年来,汽车产业投资热度持续上涨,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投资热潮更是在各地不断涌现。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产业迅速壮大,但也出现了诸如结构性产能过剩、低端产能增加、重复建设层出不穷等状况。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旨在调整汽车产业投资环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投资管理规定》)引起汽车行业广泛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提出异议。如按照《投资管理规定》的内容推进,真能改善汽车产业投资环境吗?对汽车产业又将产生什么影响?哪些内容尚不适应产业发展实际?就此,本报开设“投资新政观察”栏目,对新政中的内容进行持续解读。
近日来,国家发改委向有关部门下发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投资管理规定》)引起行业广泛讨论。就此,《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了多家车企,他们普遍认为,这项政策相比以往有很大变化,如果正式实施将对汽车产业带来深刻影响。
♦管理方式改变项目要求加严
多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一直强调门槛,即事前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阻挡了各地乱上马汽车项目的风头,但也间接造成大量僵尸企业的出现,那些无能力再生产的企业手握资质待价而沽。从《投资管理规定》来看,整个管理方式将改变,即由此前的事前管理改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其中提到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采取谁投资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不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企业更关注《投资管理规定》关于产能利用率的规定。《投资管理规定》指出,新增产能投资项目应建在上两个年度汽车产业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这项管理规定对于企业采取投资换市场的做法有较大影响,不过,有专家指出,对于打击重复建设和低端建设也有了威慑作用。
同时,《投资管理规定》还对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法人做出了规定:达产前不撤出股本等,这有利于防止有些投资者借着新能源汽车火热的形势来圈钱的做法。
这些管理变化从宏观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管理方式,对汽车企业的布局也将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企业布局受限地方理念待调整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我国出台过多项汽车产业管理政策,每次新政出台必然引起行业巨大争议。《投资管理规定》也是如此,它的问世让产业看到了诸如上述所提到的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利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布局,让角色忽然转换的地方一时摸不着头脑。
对于《投资管理规定》提出的,新增产能投资项目应建在上两个年度汽车产业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汽车企业人士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每家汽车企业都会重点考虑成本因素,在某地设立生产基地,除了考虑市场供应要素之外,生产成本是企业综合考虑的重点选项之一。近年来,各地房价上涨造成了员工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企业必须在这些高房价地区提高工资标准才能招到合格的员工,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除此之外,用地成本也是企业考虑的问题。目前,江苏、浙江是我国汽车配套比较发达的地区,但这些地方的地价也较高,比如,杭州的地价远高于周边地区,南京也是如此,这种高地价迫使汽车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周边地区。有汽车企业人士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多年来上汽大众在上海安亭几乎没有新增生产线,高地价导致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是重要原因。然而,《投资管理规定》提出的新增产能投资项目应建在上两个年度汽车产业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这一规定让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生产基地的做法几乎无法实现。
此外,《投资管理规定》对新造车企业也有巨大影响。自从实施《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之后,目前只有几家新造车企业拿到生产资质。而如今资质之门已经关闭很长时间,许多新造车企业苦于没有资质。于是,购买资质成为不少新造车企业的选择,比如,威马汽车购买中顺汽车资质,并且把资质迁移到温州,从而解决了生产资质难题。《投资管理规定》做出的僵尸企业股权不能变更以及不能外迁的规定,让新造车企业通过购买资质解决难题的道路也不那么顺畅了。不过,有汽车企业人士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投资管理规定》对购买资质做出了限制,但并非没有变通办法。新造车企业购买资质之后,可采取变更企业法人和不迁出当地,只在当地保留部分生产能力,然后在其他地方设立生产基地的做法。
有汽车企业人士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投资管理规定》不仅对企业产生影响,对地方管理思路也带来了很大挑战。以往的做法是,各地主管部门积极向各部委推送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后,他们因没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或许一时难以适应。
另有汽车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与部分地区的主管部门一起座谈,地方主管部门反映,如果完全按照《投资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地方很难达到标准要求,如果打“擦边球”就容易犯错误,因此他们普遍会采取等待的做法,先看看其他地方如何实施,再决定本地如何按照《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批及监管。
♦会影响合资企业独立建厂?
《投资管理规定》对产业带来的影响是普遍和深远的。有专家表示,《投资管理办法》不仅牵制住了企业投资建厂的做法,在合资股比逐步放开的过程中,也可能影响到合资企业独资建厂的脚步。
4月17日,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尽管放开股比后,大多数外资企业仍表示会一如既往地维持和现在合作伙伴的关系,但也不乏单独建立生产基地的可能性。不过,单独建厂需要寻求落脚之地,《投资管理办法》中一系列的产能利用率、综合效益指标等的规定,或将使得各地会谨慎对待新建项目的进入,跨国车企独资建厂也会因此受到约束。
编辑:孙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