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大变革时代 应用型汽车人才饥渴亟待解决
中国汽车报网 ·  刘秀虹 ·  2018-06-11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随着生产基地的增加,和经销商渠道的推进,除了管理和研发人才之外,车企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销售及网络发展部总监周彪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说。 

周彪

  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汽车生产、营销、维修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近几年汽车技术工人的缺口越来越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指出,我国汽车研发人才有缺口,但是最缺的是工匠,职业教育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对比工业发达国家,我国高级技工的占比仅为其十分之一左右。据相关统计,在日本,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闫建来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行业对汽车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汽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到了关键时期。 

  5月23日-25日,记者在201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上汽荣威”杯汽车营销赛现场,约到了多方人士,专访聚焦到汽车变革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等30多个部委主办,共设74个赛项,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承办的中职组“上汽荣威”杯汽车营销赛项是其中之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技能型赛事,在国内职业教育界有“国赛”之称。 

比赛现场

  ♦以产业带动汽车人才培养  

  在现行的汽车人才培养体系中,重研发轻应用的状况持续多年,然而形势不等人。新技术革命给汽车产业带来的不仅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更是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新方法,由此演变出新职业、新岗位、新需求。闫建来说:“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及时将汽车产业这些新变化导入国赛,帮助国内的汽车职业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徐念峰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引导下“井喷式”快速发展,相应人才严重短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徐念峰表示,为了适应产业变化,今年国赛首次导入新能源汽车营销赛项,极大推动了参赛学校师生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服务理念的学习热情,促进相关职业院校汽车营销专业的改革创新,为行业输送紧缺的汽车营销人才。国赛对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到了“风向标”式的指引作用。

比赛现场

  不仅是通过设置新的赛项来“以赛促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7年年底还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上发布了《汽车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白皮书》,通过半年的专家宣讲、师资培训等技术辅导和技术扶贫工作,大多数学校的老师了解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掌握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我国职业院校加快了主动适应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和新专业建设的步伐。 

  ♦职业学校教育需快速应变 

  车企每当在新车型推出前,必然要先找到相应的维修人才和销售人才,这类人才大多源自职业学校培养。职业教育跟市场更为贴近,相比于高校教育的研发课程,职业院校教师的课件更新速度更快,更加紧跟市场步伐。 

  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魏荣庆表示,汽车技术可以引进,但蓝领工人无法进口。该校1万多名在校生中有一半是汽车专业,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汽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在尽全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魏荣庆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国方认为,目前面向汽车工程实践的教育和培训,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比较欠缺。对汽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产业需要、社会需要和创新需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 

  ♦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教育部门、行业组织、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举措,急需人才的汽车企业,尤其是发展良好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也有自己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周彪表示,上汽自主品牌荣威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汽车比较受市场欢迎,销量猛增。企业需要很多应用型人才。上汽非常重视年轻学生的培养,每年跟全国的大专院校、职业院校接洽,以开放的胸怀欢迎汽车人才加入。在企业内部,上汽荣威有员工培训制度,重视实战,强化专业技能;同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创新,提升工作效率。 

  原来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快速变革的今天,“树人”也得加速再加速。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还在幼苗期,产业对智能汽车人才的渴求已经显现。 

  对于智能汽车人才培养,闫建来表示,国家非常重视,要求以产业为引领,做好布局。学会具体会在三方面发力: 

  一是在大学三四年级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课程; 

  二是尽快将其转化为职业院校教材,偏重智能汽车维修和销售人才培养等; 

  三是汽车在职人员培训。 

  汽车人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希望不久的将来,汽车人才饥渴状况能得到缓解。 

  编辑:薛亚培 邢鑫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