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向上还是向下?“博远”论道新时代汽车创新
中国汽车报网 ·  刘晓冰 文/图 ·  2018-04-07

  这是创新的时代,更是汽车业插上“创新”之翼持续演进的新时代。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持续阔步前进。创新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并且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正如《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在4月3日于第三届“博远奖”颁奖盛典暨《环球时报》2018年汽车产业文化促进论坛上所说,时至今日,创新的层次仍需逐步递升,这种递升往往不是直冲云霄的空中楼阁,而是向下直至根茎深处。

  于是,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探讨“创新进化论”、论道新时代创新方法便成为行业的现实需求。

谢戎彬

  ♦ 文化、品牌与创新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于论坛上了一堂“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开课。

  他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基本伦理相符合;文化全球化却与人类的基本伦理相违背。“对文化的理解有多深,对文化的把握有多好,能够多么充分地展示和应用文化的魅力,我们企业的价值、创新和道路就能走多远。” 他说。

  于殿利指出,具体就企业而言,全球化最有效的措施是本土化,理解和尊重所在的国家,包括文化、传统等等。他举例说,现在的汽车企业几乎都在强调产品的马力、转速、提速时间、静音效果等,抬高一点,就是某款车有多环保,但是没有转化成对中国人的认知。

于殿利

  “比如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当天污染指数较高),我这样的哮喘病人几乎不想出门。我们的汽车产业有没有像烟草一样在产品上印‘吸烟有害健康’?敢不敢说一周少开一天车?有没有赠送一个折叠自行车然后写上“车行千里,下来骑骑”?不管你的车其他方面的性能怎么样,但从文化上来说我感受到了一种理解、尊重,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目前巨大的需求在哪儿。”于殿利这样说。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吴金希认为,创新追求从0到1和从1到无穷大两个阶段,后者我国已经做得很不错,但仍未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

  “目前,在产业创新方面,中国已进入一个自主创新和注重品牌消费的新时代。“创新和品牌是一对孪生姐妹,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品牌,创新如果不落脚到品牌上就不会有价值的提升。如果没有品牌,创新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吴金希说,“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时代已悄然到来,我们也正在从过去的美国创造、中国制造、全球消费,步入到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中国销售的中国全球化时代。”

吴金希

  ♦ 无界创新何以得

  至于创新的抓手和路径,业界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

  论坛上,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等嘉宾提出“无界创新”的概念:“创新有界同时也无界。所谓有界,在汽车界人士看来要做好汽车,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的一系列技术沉淀工作,不是突然之间天马行空就做出来的。所谓“弯道超车”的概念,其实它体现了:第一,核心技术一定要突破;第二,已有的大型成功企业在组织、市场、制度方面的做法我们应遵循;另外要扎扎实实地做积累,这是有界。同时,又是跨界的或者说无界的。在汽车业已经出现一些新现象,所以要创新,一定要突破现有技术、制度、地域行业边界,特别要突破固有思维,否则很难取得创新的突破。”

  易开出行首席战略官赵健认为,目前,一大批互网联公司涉水分时租赁业务,分时租赁时刻面临跨界合作问题,即无边界创新。“互联网思维和传统的造车思维完全是两个极端,我们运营分时租赁业务,一头要牵着传统的思维,一头要举着互联网思维,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跨界合作。我们做的毕竟是价值链细分的一环,这种跨界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他说。    

  “无界创新最重要的两点因素,第一就是打破组织边界。”旭辉集团副总裁、北京区域事业部总裁孔鹏分享了他的观点,“我们现行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创新而存在,而是为增长而存在;第二是打破观念,我们的边界是存在于自己的大脑而不是存在于别的地方,如果能打破观念和组织的边界,我们就有机会无界创新。”他总结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解释为什么创新,这个如果不解决好,也有很大问题。”

  ♦ 新势力认知度有多高

  近年来,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催化下,中国诞生了一大批造车新势力,既有全新的互联网属性的科技公司,也有传统车企顺势而为升级再造的子品牌。它们已经成为创新的载体。放眼全球,这一造车新势力澎渤向上的现象,除了中国之外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处循迹。这些造车新势力到底会和消费者之间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为了解答这一疑惑,今年《环球时报》第二次与J.D. Power合作,联合发起了“2018中国消费者造车新势品牌调研”。该调查选取了30个新兴品牌和65个传统汽车品牌为研究目标,并在网络上随机回收了2710个有效样本。

  调查发现,在品牌认知度层面,新兴品牌在有提示下的平均提及率为19.2%(其中单一品牌最高为59.5%),而传统品牌则为62.1%;在无提示的情况下,新兴品牌的最高提及率为18%;在无提示的情况下,第一个提及新兴品牌的总体提及率为2%,而传统品牌则为98%。这说明,二者在认知度层面仍存差距,新兴品牌需要完成从品牌识别走向品牌记忆的跨跃。

  聚焦新兴品牌自身,存在4种竞争态势——起、承、转、合。大部分新创品牌(如拜腾、小鹏等)目前还处在底层被认知的阶段,这个阶段即“起”;传统品牌的再造(如领克、WEY等),消费者则有一些知道、有一些了解,但是不完全知道也不完全了解,处于“承”的阶段;传统品牌的升级(如北汽新能源、广汽新能源等),由于借助了传统的品牌影响力,因而用户识别很高,但是用户记忆却不高,处在“转”的阶段;新创品牌中的蔚来独树一帜,虽然用户的认知度并不高,但是转化率却最高,知道它的消费者基本上都会记住它,进而产生品牌的情感连接,即走向“合”。

  另据J.D. Power品牌影响力指数(BIS)显示,传统品牌目前的综合得分为755分(满分1000分),而新兴品牌是602分。J.D. Power中国区资深研究总监谢娟认为,新兴品牌的竞争力不容忽视,虽然入市时间很短,但同积淀深厚的传统品牌的差距仅为153分,这说明市场商机无限。

  而在购车意向方面,只考虑新兴品牌的消费者占9%,新兴品牌和传统品牌都会考虑的占49%,只考虑传统汽车品牌的则为49%。对新兴品牌而言,仍然有巨大的转化空间。

  编辑:薛亚培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