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车市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两极分化加剧,既有持续增长者,也有止步不前者,还有大幅下滑者,更有长期在生死边缘挣扎者。以2017年为例,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84.7万辆,同比增长3%,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3.9%。其中,吉利汽车、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传祺销量同比增势明显,尤其是吉利汽车和广汽传祺的增长率高达63%和37%,凸显了两家企业在品牌运作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长城、长安、北汽银翔、东风小康则进入销量平稳期,除了北汽银翔,其他三家虽然有小幅下滑,但整体销量和去年同期差别不大。与之相对,北汽、江淮、奇瑞和比亚迪销量下滑严重。此外,还有一些全年销量仅有几万辆甚至不足1万辆的车企,由于没有规模效应,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研发和供应链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将处于被动局面。
♦企业的造车理念决定产品市场表现
笔者认为,一个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资金和政策,自身的经营能力更为重要,即企业的造车理念直接决定着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经过近些年的积累,部分实力较强的自主品牌企业,如长城、吉利、广汽传祺等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有些起步较早甚至有合资背景的车企反而徘徊不前。这说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时经营理念比核心技术还重要。没有核心技术,可以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实施人才战略,也可以和供应商、科研机构共同研发,而产品市场定位错误、缺少长期发展规划、频繁更改产品规划的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很难立足。为此,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而重新定义产品、走差异化路线,则是体现经营理念转变的关键点。
以家电行业的明星企业格力为例。2015年,格力进入电饭煲领域,当时市场上已有很多知名品牌,格力作为外行此时进入并不被人看好,但其采用了新的经营理念,即重新定义产品价值和消费群体。当时国产电饭煲价格从80~500元不等,国外品牌则牢牢占据了价格在2000~4000元之间的高端市场,格力将其产品集中于400~2000元的价格区间。通过差异化产品,格力以精确定位的方式进行营销,有效避免了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快速打造一个高起点的全新品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在迅速崛起,中国市场正面临一场“品质革命”,谁抓住这个机遇,谁就能获得成功。“品质革命”的本质就是“研发革命”,而“研发革命”本质则是如何重新定义产品,通过改变产品的功能、品质、品位等属性,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同等价位区间的车型一抓一大把,尤其是中低端市场。国产车虽然性价比高,但很多车辆存在噪声大,油耗高,操控性、舒适性差,故障率偏高等问题。这是由于大部分车企都在拼价格、拼配置,忽略了对车辆自身性能和品质的研究,导致产品上市后,与合资品牌相比竞争力不足,产品生命周期短暂,车辆保值率低。此外,不少车企总希望靠一款“爆款车”来改变整个企业的命运,总想设计出一款适应所有用户的明星车型,对目标消费群体定位模糊,最后销量偏低在所难免。重新定义产品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把产品做出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罗列配置。
♦掌握核心科技的关键在于人才和环境
有的自主品牌产品销量惨淡,其中一个原因是企业管理者不尊重技术,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格力曾有一段广告语:“格力始终坚持核心科技和原创设计,用品质卓越的产品打动消费者,让国人爱上中国造,才能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从事研发工作十余年的笔者对这段话非常赞同,也深切感受到掌握核心科技和创造力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掌握核心科技的关键在于人才和环境。汽车是一项跨学科、跨行业的复杂工程,一款车型的研发,往往需要成百上千位工程师的辛勤付出,光靠几个专家并不能搞定。笔者接触过不少合资企业和自主车企的工程师,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研发过多款车型,但在制定有竞争力或前瞻性的技术方案时,却过分依赖供应商,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本该整车厂工程师自己完成的工作,都交由供应商去做了。如果企业总是以传统的开发流程去管理工程师,工程师就会为了完成开发任务去工作,按照流程和节点干完就算大功告成,至于所负责的产品性能如何并不在其关注范畴。这既影响了产品性能,也使工程师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水平得不到提高。
♦开发环境存在的弊病影响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为什么有的企业研发人员失去了对技术的兴趣?笔者认为,这是由企业的开发环境造成的。
首先,部分整车厂热衷于集权式管理,所有的产品细节和开发周期都把握在领导手里,工程师对于产品的设计方案缺乏决定权。由于管理层经常干涉研发工作,造成产品设计方案频繁变更,导致工程师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开发流程上面。为了按计划完成开发任务,工程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技术细节;为了应付KPI考核,工程师只能把开发工作丢给供应商去做。久而久之,工程师就有了惰性,最后研发团队不但没有积累开发经验,而且专业水平也开始下降。笔者曾测试过一款高端SUV的导航车机,这款标价20多万元的SUV居然使用了一款技术非常落后的导航技术方案,产品不但运行速度慢、故障率高,而且人机交互界面做得非常差。而这恰恰是用户关注的焦点,所以该车上市后,用户抱怨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品牌美誉度。
其次,研发工作缺乏信任感和荣誉感,研发人员收入与付出不匹配,也是开发环境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笔者接触过很多整车厂的工程师,他们经常抱怨,一年做几款车、一年销售多少辆车,都与自己的收入无关,研发部分基本是死工资。另外,不少车企的管理层过分迷信外资零部件,整车厂内部工程师提出的技术方案,尤其是自主创新或首次应用的方案,往往会遭到一票否决。正是这种开发理念,导致研发团队既没有技术攻关的氛围,也没有团队创业的激情。没有工作的激情,谁还愿意去研究技术?技术本身贬值了,产品怎么可能做得好?
在研发工作中,还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样功能的一个零部件,不同工程师制定的方案成本相差很多。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工程师水平的差异,也和工程师的工作心态有很大关系。很多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任务多、会议多,所有的输入都是紧急的,没有太多静下心来去思考的时间。虽然车企的管理层都知道5Why(5个为什么)分析法,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去主动学习和思考,在这种大环境下,工程师对企业文化认同感不足,没有真正认可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其工作积极性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只有提供一个严谨高效的工作环境,建设具有团队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研发人员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企业的发展前景,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创造更好的技术方案。
当前,很多自主车企喜欢招聘国外工程师,但由于开发环境的差异,并不是所有招聘到的工程师都能够快速融入到实际开发工作中,导致人才利用率较低,尽管花了大价钱却没有收到明显效果。每一项技术都有学习、消化、应用的过程,那种要求速度快、成本低、只关注结果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今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个开放、平等、创新、充满激情的开发环境,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款性能卓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车型,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系统、每一项试验都需要工程师不断地分析、思考、讨论、尝试,寻找最佳的开发资源,确定最终的技术方案,这是一个艰难的自我挑战的过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盲目决策,要尊重技术,激活研发团体的活力,充分授权,才能在技术和成本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仅靠购买和“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整车企业必须重视良好研发环境的建设,才能为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系汽车电气设计和产品质量管理专家)
编辑:李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