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合资时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新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答案和实施节奏,有待于企业不断摸索和尝试,从经验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但其根本离不开对人性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激励手段和方法应紧密结合人才发展所处的阶段和个性化需求。”
中国是汽车大国,但还不是汽车强国,汽车强国的核心是技术,关键是人才。中国汽车产业在后合资时代的方向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不仅是汽车产业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决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才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的车企只有先行布局人才战略,才能够在快速变革的浪潮中掌控方向,并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落地。
一、后合资时代面临机遇与挑战
过去,中国汽车行业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战术,合资四起。这些年下来,通过合资,我国车企掌握了一定的汽车开发能力、凝聚了能力较强的研发队伍、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研发门类体系、积累了与外方沟通交流的经验,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化的汽车产品,这些都是中国合资企业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绩。
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新兴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合资企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合资与自主“并行发展”将成常态,并由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后合资时代既有挑战,更有机遇。
1.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提升
面临合资股比放开的趋势,合资企业将从政府政策推动的商业体向市场化驱动转变。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将更加开放,竞争也将更加充分,同时企业将直面市场和消费者,靠实力说话。这对于中国建设汽车强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实战,也是必经之路。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跟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潮流,走国际化道路,中国才能步入汽车强国之列。市场化程度越高,对企业和人才的市场把握能力、创新能力、跨界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2.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程度提升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多年,一直是重整车轻零部件,一些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几乎被跨国巨头垄断,少有突破,自主零部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后合资时代,中国市场将成为自主关键零部件的有力载体,其中人才的吸引和储备对于关键零部件的突破至关重要。
3.品牌塑造的重要性提升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葛志荣在“中国汽车产业后合资时代研讨会”上表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开放是其一。这就意味着,国家将继续支持包括汽车业在内的多个行业的开放与合资。自主企业和合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都要发展,但在后合资时代,我国一定会更重视自主品牌的发展。他期待,合资30年后,中国自主车企能在参与产业竞争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世界知名品牌。
未来企业不仅要在国内有竞争力,还应具备国际竞争力,走向全球,跻身国际一流汽车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这就需要企业注重品牌培育,提升品牌价值。
4.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竞争
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发展,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从产业转型的趋势看,技术路径和出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已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国内很多车企已经在新兴汽车领域布局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合资企业除了在传统领域深耕,是否在新兴领域进行先行布局,决定着其今后的发展。
二、后合资时代的人才战略布局
1.重点突破关键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首先是关键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研发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
企业的研发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由企业内部人员自主研发;第二种是花钱请其他公司来研发;第三种是内外部合作研发,在这一过程中,中方一般只学习掌握部分技术,而核心技术往往在外方手中。企业并不需要所有技术都自主研发,究竟是选择自主研发、外部采购,还是合作研发,取决于商业模式和经济效益,哪种方式能够确保中方资产增值和外方获得经济收益的最大化,这是合资企业考虑的根本。
要想提升合资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可以通过中外合资创办技术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或收购等常见途径,同时也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对自主研发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动性,实现内部研发能力的不断突破。
经营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在培养这类人才上,企业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机制,包括对具备变革创新、市场把握、跨界合作等潜力的人才识别,以及对关键岗位的人才激励等。
其次是关键能力的提升,包括变革创新、市场把握、跨界合作能力。未来汽车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个性化、多元化,企业需更为注重消费体验与服务。对此,车企是否具备对市场趋势的敏感度、判断力、国际化视野等市场把握能力和顺应趋势所需要的变革创新能力,对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
2.同步开展新兴业务领域人才布局
企业除了继续深耕传统的优势领域,还要在新趋势下打造驾驭未来市场变化的能力,即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本土化能力,布局好新兴业务领域并做好体制、机制与人才的配套,以及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储备。
首先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要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吸引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领域的人才,组建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调研,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研发人才缺口大、亟需复合型精英,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存量不够、核心领域需突破、核心工程师不足、研发团队仍在建设中,而IT和通信领域人才集聚,亟需跨界协作、共育人才。虽然AI(人工智能)和高精度地图方面人才济济,但总量上仍需往纵深发展。
其次是通过与其他新兴汽车领域公司合作,开发和布局企业的新兴业务。
3.合资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储备助力国际化之路
合资企业在中国经过多年积累,已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良、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这对于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是一个明显的优势。国际化是我国实现汽车强国的关键举措,因此企业的产品不仅要考虑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更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地制宜,这也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国际化涉及到多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不仅是指语言上能够沟通和交流,更需要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等,是多元化、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培养、保留、激励,也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加职业化和系统化地培养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地寻找人才。
4.不断优化和改进服务于人才战略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问题是人才管理的难点,通过改革不断尝试摸索出一套适用于企业、真正可以激励人才的管理体系,不仅是合资企业,也是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的挑战。当前互联网造车势力的加入,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压力。造车新势力在体制机制上灵活自主,比传统企业更具活力,在人才吸引力和人才激励方面远超传统企业。根据近三年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行业对标数据,汽车行业离职率呈逐年递增态势,且离职率最高的两个岗位是研发与销售。这个流动多数发生在传统车企与新兴车企之间,尤其是研发人员,而销售人员则趋向于往更大的、产品更完善、品质与品牌更好的车企流动。
在后合资时代,国企面临的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大难题,而合资企业也存在中外管理摩擦、股比放开等问题。做好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或许是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留住现有人才、引进新人才以及打造世界品牌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后合资时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新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答案和实施节奏,有待于企业不断摸索和尝试,从经验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但其根本离不开对人性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激励手段和方法应紧密结合人才发展所处的阶段和个性化需求。
(作者系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编辑:李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