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卖车,华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近日,顺丰低调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为上海顺资嘉科技有限公司,在业务涵盖范围中,“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一项引起了业内关注,让不少人猜测顺丰或将汽车销售作为新的营收支点。早在去年下半年,中石化易捷已看上了汽车销售这块“蛋糕”,与上汽斯柯达、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这4家企业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汽车销售、汽车广告、汽车维修、汽车用品、汽车养护、汽车置换、二手车交易等汽车关联业务方面开展业务合作探索。
相较于造车,卖车看起来更简单,门槛也更低,但对于跨界者来说,卖车恐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正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产业。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有3000多家经销商关闭了原代理品牌店面,其中4S店2362家;部分经销商直接退网,另有部分经销商转换其他品牌经营,亦有部分被主机厂淘汰出局终止合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仅有38%的汽车经销商实现盈利。
或许有人认为,华为近期与赛力斯的合作颇为成功,可见跨界卖车是门好生意。的确,最近华为售车业务火爆,官方称2天订单达到3000辆,一个月内订单量已超过6500辆,更有媒体称目前订单已破万。这还只是华为全国7家体验店卖车的成绩,随着更多体验店的加入,销量有望再上一个台阶。但需要看到的是,华为卖车有其独特优势,那就是华为自带的品牌效应,华为本身就参与了赛力斯的产品研发过程,不少消费者在购车时看重的是华为品牌。但对于中石化和顺丰这样的企业来说,这一优势荡然无存,这也让他们与汽车经销商的角色别无二致。中石化至少还有一定的渠道优势,毕竟易捷网点较多;而顺丰目前在汽车领域既无技术加成,也无网点优势,想要“白手起家”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在拥有自身品牌“加持”的前提下,华为卖车最终能取得怎样的市场成绩,也有待观察。不可否认,目前赛力斯销售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者对华为参与造车的新鲜感,等这阵“风”逐渐散去,销量就会回归理性,到时反映出来的,才是赛力斯真实的市场表现。
其实,华为在参与卖车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门店展车的陈设,有些商场不允许汽车进入,而不少门店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放下一辆整车;销售人员也需要再培训,电动汽车比手机复杂得多,专业性也更强,顾客咨询的不少问题,有时门店服务人员根本答不上来。此外,万一到时候销售的汽车出现质量问题,也会对华为自身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中石化和顺丰来说,还有更多问题需要面对,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选择合作的汽车品牌,毕竟它们不如华为熟悉汽车产业,在甄选合作对象时需要更加谨慎。其次,在缺乏像华为那样给予销售的汽车“品牌加持”时,如何与现有的经销商进行竞争,也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且不论传统汽车经销商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服务,对于跨界卖车者来说,光是培训专业销售人员,并尽全力确保客户的购车体验,就需要长时间和大量的积累与投入。第三,想要成为合格的汽车销售渠道,投入并不少,不仅包括土地和人力等,前期的陈列产品也需要垫资。而与之相对的,单纯新车销售业务的收入并不多,传统经销商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是售后服务,显然目前跨界卖车者还没有能力提供这一服务。
对于跨界卖车者来说,最好还是先抱着拓展和延伸业务的心态进行布局,暂时别对卖车带来的营收寄予厚望。笔者建议,一开始可以先进行小范围或较浅层次的“试水”,论证可行性后再逐渐加大推广规模,以避免遭遇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较大的损失。
编辑:李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