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下阶段排放标准宜尽早启动
中国汽车报网 ·  辛焰 ·  2021-04-27

  2020年原本是轻型车国六标准全面实施的一年,然而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一季度社会生产全面下滑,新车市场同比下降约36%,业界对于全年车市判断普遍悲观。为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当年4月,11部委联合发文,推出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将国五车辆销售的截止日期推迟半年至2021年1月1日。

  在政府发文之前,业内对于国六标准是否需要延期实施颇有争议。行业协会和一些车企认为疫情对汽车全产业链造成了冲击,国六新车试验验证和生产难以有效组织,国五车辆无法按原计划在上半年销售出去,因此希望将国六标准的实施时间推后。时隔一年,笔者用数据分析2020年中国新车市场情况,对国六标准受疫情冲击的情况进行客观解析。

  基于保险数据,2020年中国新车注册量2460万辆,其中国产乘用车1907万辆,进口乘用车100万辆,商用车453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我国2020年汽车销量为2531万辆,其中乘用车2018万辆、商用车513万辆。2020年汽车、乘用车和商用车的销量与注册量数据相差分别为2.8%、0.5%和11%。本文后续分析基于新车注册量数据进行。

  在2020年新注册的1907万辆国产乘用车中,1720万辆为国六车辆,占90%;96万辆为国五车辆,占5%;91万辆为新能源汽车,占5%。从月度注册量数据来看,国五车辆的销售主要集中于上半年,1~6月的国五车销量占全年国五车销量的90%,月均销量为14多万辆。其中5月,即《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发布的次月,国五汽车的销售量为全年最高,达到48万辆,占当月销量的31%、全年国五车销量的一半。由此可见,尽管政策将国五车销售期限放宽至年底,但上半年厂商已在积极清理国五库存车,政策只起到纾解厂商焦虑情绪、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2020年的市场数据显示,并不存在大量国五车无法按期销售的情况,国六车的研发和销售也没有出现问题。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假如国六标准于去年7月1日实施,那么将有10%的国五车(约10万辆)可能受到影响。但笔者认为,如果国六标准按期实施,厂商销售国五车的节奏肯定会加快,下半年销售的10万辆车很有可能会提前到上半年完成。换句话说,推迟半年实施国六标准对国五车销售影响不是很大。

  同时,由于国六推迟仅涉及车辆的销售,国五车生产的截止日期依然是2020年7月1日,因此国五车下半年销量有限,并没有导致排放大幅增加。而且,基于长期的市场趋势和技术成本最优化考虑,许多厂商选择跳过国六a阶段,直接供应国六b产品。数据表明,98%的市售国六新车是国六b标准,有助于进一步削减新车排放。

  国六标准的研究开始于2015年,最终标准发布于2016年底,从发布到国六a全面实施约3年半。应该看到,标准的制定与发布积极地推动了国六车型的研发与投产。到2019年底,国六车已经占12月新车市场的90%,行业已为国六提前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种情况下,2020年初的疫情并未给国六标准的实施造成实质性影响。从市场表现来看,2020年7月1日之后,国五汽车销售仅占新车市场的1%,如期实施国六压力不大。

  这说明市场提前做好升级布局至关重要,充分的前期布局与准备将为应对“黑天鹅”事件提供极大的缓冲与余地。目前我国轻型车市场已提前进入国六b阶段,为排放标准进一步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下一阶段机动车国七排放标准也应尽早启动,给市场以明确的引导信号,为企业留出充足的技术准备时间。欧盟已启动欧Ⅶ排放标准的研究,并将于今年年底提交立法建议。为了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我国汽车标准也应追赶并保持国际领先,以驱动技术升级与转型。

  正是由于标准与政策对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因此实施必须坚定,不宜随便更改,否则将影响到行业尤其是先进企业的信心与发展。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从新车型的研发、生产到上市需要3~5年时间,更是需要长期稳定的信号激励产业不断创新升级。政策的反复会使其释放的市场信号不明确,削弱其引领作用,不利于产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

  当然,政策制定前、实施前后还需及时对最新市场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并跟踪技术的进展,基于数据评估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国六标准制定过程中,大量车企参与其中,国六限值和实施时间的确定都基于行业最新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量化分析,从而保证了标准目标的可行性。

  我国汽车产业乃至整个交通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更清洁、更低碳的发展要求。排放标准与其他汽车行业相关标准和政策将起到衔接宏观目标作用,并对技术和市场产生直接的引导与驱动。我国应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尽早制定并发布下一阶段标准,并做好适时的跟踪与评估,为企业和市场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

  (作者系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主管)

  编辑:李卿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