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一家之言|不必恐惧投资泡沫
中国汽车报 ·  万仁美 ·  2018-04-08

  目前,我国已有1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拿到生产资质,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几十家企业在排队或寻求兼并其他传统汽车企业的机会以拿到资质。除此之外,动力电池企业有200多家,BMS(电池管理系统)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对比中国,欧美等国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BMS企业集中度则比较高,只有寥寥几家。我国有这么多整车、动力电池和BMS企业,资本在背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人说,大量资本涌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造成我国新能源汽车投资过剩,应该警惕投资泡沫。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

  资本总是追逐利益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商机巨大,他们进入其中无可厚非。这些原本不属于传统汽车行业的资本进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大家普遍认为他们有着互联网基因,理念、行事风格与传统汽车企业有很大差别,起到了一定的“鲶鱼”作用,对传统汽车企业造成了一定压力,让他们有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紧迫感。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更需要资金推动。宁德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其成立之初,依靠原始股东的少量投资起家,在七匹狼基金、宁波联合等外来资本的帮助下,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著名的电池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资本功不可没。

  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外来资本大多数是私募基金,他们投资某家企业之前,都做过详尽调研,看准了新能源汽车的商机才愿意冒一定的风险进行投资。换个角度,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推动,最典型的莫过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不少企业被淘汰了,但整个产业也逐渐走向成熟,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这其中,市场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新能源汽车才兴起不久,2017年销量虽为73.5万辆,但仅占全部新车销量的2.55%,远没有达到可以与传统汽车全面竞争的程度,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让广大老百姓买得起、用得顺。这些进步的实现都需要大量资金的帮助。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了各路资本,有没有泡沫没必要长久争论,更没有必要一直担心,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一样,市场会给出答案。

  编辑:孙焕玉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