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笔者在本专栏里发表过一篇题为《尽早把“黄纸”里的水份挤干净》的评论,就欧洲实施新的汽车油耗检测办法谈了一点感想,希望我国能在摸清在用车真实油耗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新车能耗测试程序”。
所谓的“黄纸”,指的是新车挡风玻璃上粘贴的那张黄纸,上面是工信部的油耗标定数值。
现在看来,中国汽车油耗国家测定值中的水份有望尽快挤干净,因为10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发布了两项标准:《中国汽车行驶工况第1部分:轻型汽车(GB/T 38146.1-2019)》、《中国汽车行驶工况第2部分:重型商用车辆(GB/T 38146.2-2019)》。轻型汽车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重型汽车则以跑长途为主、燃料消耗量巨大,所以这两个标准的发布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未来国家还会发布一批标准,它们被合称为“中国工况(简称CATC)”。因为现在实施的和以前中国标定汽车油耗的方法移植的是欧洲的NEDC,也就是“欧洲工况”,直白地说就是欧洲的在用车行驶状况。随着我国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变,NEDC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中国在用车的实际行驶状况,根据这套办法测定的新车百公里油耗数值与实际油耗量的差距越拉越大。比如说,本报以前曾经披露过,中国工况大型调研活动结果表明,涡轮增压汽车的实际油耗高出国家标定值32%,高于自然吸气车的28%和轻型车整体的29%,这个结论令人大大地出乎意料之外。近10年来,涡轮增压器已成为传统汽车的主流节能技术,调查结论让这种“节能神器”的前途蒙上了阴影。
即便在欧洲,汽车界也渐渐发现,欧洲工况也很不欧洲了。于是,去年9月,欧洲转而采用了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WLTC)。NEDC不符合中国汽车的行驶状况,那么,中国能不能接着照搬WLTC呢?显然不能。调查表明,WLTC工况的平均车速和怠速比例这两个最主要的工况特征与我国实际工况差异更大,中国工况的平均车速(29km/h)与WLTC(46.5km/h)比,差距达58.6%;中国工况怠速比(22%)和WLTC(13%)相比,差距为40%。如果继续照搬欧洲的测试方法,中国汽车的油耗偏差将会更大,从而延误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时间。
“中国工况”项目的调研结论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该项目始于2015年,历时3年,在全国41个代表性城市采集了5050辆车共计5500万公里的行驶数据。数据采集道路涵盖市区、郊区、主干路、快速路和高速路等,时间也覆盖了四季、工作日、节假日、高峰时段和平峰时段;车种涵盖了乘用车、轻型商用车、重型商用车。应该说,数据样本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当然,如果网联技术在在用车上得到普及,通过所有在用车采集的“中国工况”数据将是最真实的。
中国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定,到2020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升/百公里,2025年降到4升/百公里。NEDC测定的新车油耗国家标定值与实际油耗相差29%,也就是说其中包含着近三成的水份,油耗并不真实,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未能真正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明年以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被彻底取消,目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依然不高,车企满足“双积分”政策的难度显著增加。现在“中国工况”来了,油耗检测方法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汽车的油耗达标又成问题,难度显然是增大了。葫芦尚未按下,瓢又浮了起来,加上车市滑坡尚未停止,这种状况将会给许多企业带来更加沉重的研发压力。明年5月1日,上述两项“中国工况”开始实施。在这半年当中,各家车企感受到的压力如何,值得业界关注。
编辑:李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