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聚焦两会 || 社评:变局之中开新局
中国汽车报网 ·  中国汽车报 ·  2021-03-11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3月4日,中国如期进入“两会时间”。这注定是一次具有多重特殊意义的全国两会: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局之年,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当下的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跨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车销量连续12年蝉联全球第一的中国汽车,也正在百年不遇的全球汽车产业大变局中,力图通过转型与升级、变革与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创新发展格局,在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身之路上乘风破浪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已不可抗拒地加速到来,“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必然肩负着更重要的新使命,酝酿着更具潜力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新挑战。

  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将何去何从?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之路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肩负更多绿色使命。中国已明确表态,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各行业的同心协力,就汽车产业而言,在持续的节能减排过程中承担更多绿色使命、为国家全面实现碳中和出力责无旁贷。今年的全国两会,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是汽车行业的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点话题。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是炒炒概念、玩玩噱头,而是已在汽车全产业链达成的广泛共识。在减排道路上,中国汽车产业成绩斐然,但必须正视的是,未来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任务艰巨。我国传统燃油车的减排压力犹存;新能源汽车的减排脱碳效果虽具备一定优势,但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角度衡量,达成碳中和目标仍有待提升、待挖掘的空间。在碳中和目标下,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方向更加明确。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能源行业须并肩携手,共同为提高车辆能源利用效率和加速能源结构转型而努力,使碳中和目标在助力汽车产业升级和能源行业转型的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

  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具潜力和颠覆性的创新机遇。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实力已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之势,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在全球汽车产业活跃度颇高、自主创新能力日渐增强的中国车企。坚持自主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深度转型的过程中,对创新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在这轮围绕电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展开的颠覆性创新中,中国汽车产业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必须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同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在产业链上中下游营造融通创新的氛围。

  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也将面临更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在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置身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中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之旅并非一路坦途。一些关键的“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汽车强国必“强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高度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汽车行业的代表委员集中关注的焦点。化解供应链风险,必须从标准、规范、人才和技术等层面改变现有乱象,全面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在这其中,产业融合、自主创新与合作必须兼顾。审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应当站在更高的格局和视角,它既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一方面,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必须做到自主,不能抱有依赖和幻想,否则“卡脖子”的被动局面不可能扭转,产业链供应链的“失控”风险将提升;另一方面,自主可控并不意味着“闭门强链”,事实上,“闭门”也不可能“强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必须有全球化的开放思维。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不可能在“闭门创新、闭门造车”中实现,而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在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具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能力,同时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在变局中开创新发展格局的中国汽车产业,再次站在新起点,扬帆起航开启新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四五”的东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可期。

  编辑:李卿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