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记者观察|剜去毒瘤方能获得新生
中国汽车报 ·  陈艳 ·  2018-06-28

  大众“排放门”给全球汽车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还在显现。3年来,大众——这家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过得着实不易,诉讼与罚单齐飞,让其焦头烂额。在它似乎慢慢走出“排放门”阴影的当头,没想到德国政府又给了它沉重一击。为什么离“排放门”已经快3年了,德国监管部门还要揪着这件事不放?

  众所周知,汽车业对德国的重要意义不可替代,它不仅是德国的支柱产业,而且是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代名词。汽车业对德国经济的贡献是所有行业贡献的20%,汽车出口更是占到了德国商品总出口的20%。在中国,每5辆汽车中就有1辆是德系车。大众集团是德国最大车企,旗下拥有大众、奥迪、保时捷等诸多知名品牌。

  那么,为什么德国政府还要对“排放门”进行彻查,打脸本国车企,它不怕伤害本国汽车业的竞争力吗?非也,掩盖事实真相并不能解决问题,放任车企无异于饮鸩止渴。汽车产业茁壮成长,需要一个健康、稳固的根基。因此,只有彻查“排放门”,让车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剜去毒瘤,方能获得新生。

  大众在“排放门”遭受最大的损失,不是数十亿欧元的罚单,不是不断增加的召回费用,而是伤害了公众和消费者的信任。实际上,自大众“排放门”之后,越来越多的车企被卷入其中,也让欧盟监管机构的漏洞和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因此,德国政府的雷霆手段也是为了挽回公众的信任。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来说,公众的信任是一切的基础。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示:“大部分德国车企深陷柴油车排放作弊丑闻,这是以民众的不信任为赌注的冒险,这些车企的高管们需要变得更加诚实。”只有彻查“排放门”,才能拭去“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上的污点,不至于让它从内部腐化,最终瓦解。

  编辑:万莹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