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记者的采访中,业内人士对造车新势力的负面看法着实不少。
这几年,造车新势力前期宣传热火朝天,后期产品迟迟未能量产交付。没有经过市场考验的产品,雷声大雨点小,这不禁让人质疑造车新势力是不是真心想造车,这几年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有零部件供应商认为,造车新势力资本雄厚,敢烧钱,只要钱到位,什么样的零部件都能买得到。但零部件能买到,品牌影响力买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买不到,供应商、经销商的信任买不到。
在传统车企眼中,打造一款合格的具备上市基本条件的新车型,至少需要5年。如今打造无需配装发动机、变速器的电动汽车可能仅需要2年。于造车新势力而言,组建团队、品牌战略发布、生产线建设这几个环节不难,难就难在批量交付。但热度可以捧一时,但不能捧一世,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如果屡次延迟交付,大量造车新势力最终将成为“过眼云烟”。
为什么市场对有些造车新势力的期待、追捧,会逐渐变成质疑、讥讽?有些造车新势力是把造车看得很简单,一味地靠科技概念圈钱。各种新鲜的概念天花乱坠,但真正落到实处却遮遮掩掩。造车新势力的核心还是造车,不能脱离制造本身,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一家汽车制造企业,造车新势力需要对汽车文化、法规以及汽车研发、试验、制造体系有深刻的认识,还需要对供应商抱以合作共赢的态度,对汽车产业存有敬畏之心。如果不具备这些基础条件,造车新势力打造出来的产品就会脱离消费者的基本诉求,其着力宣传的豪华品质、创新功能、出行模式也都无从谈起。
据估计,一般轿车约由1万多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组装而成。零部件供应商于造车新势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在面对零部件供应商质疑时,造车新势力应当予以及时合理的解释;在发展陷入困境时,造车新势力当实事求是,而不是让零部件供应商当“背锅侠”,既伤和气又无法令公众信服;在商业风险较高的项目上,造车新势力可以尝试更为深入的合资合作方式,与零部件供应商共担风险;在研发设计方面,造车新势力当更加迫切地提升其基本技术研发水平,而不能一味依赖零部件供应商。
我国汽车行业的普遍共识是“零部件强,则中国汽车强”。在造车新势力这个群体,零部件于其的重要性则更上一层楼。笔者认为,零部件强,则造车新势力活。
编辑:黄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