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汽车工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几十年发展历程也表明,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多个省市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与消费等多个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本报对十大汽车省市区(国家统计局2018年汽车产量排名前十省市区)的发展成果及汽车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进行集中梳理报道。
南岭以南,南海之滨,是广东。
广东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2018年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9.7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0年全国第一;广东是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达4.75万家;广东也是我国汽车生产第一大省,在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均居全国领先地位。
位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布局完善。在广东快速发展的历程中,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贡献了重要力量。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广东省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方面,汽车行业实现利润302.28亿元,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回顾广东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虽然广东的汽车产业发展历史并不长,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汽车产业的成长却极具示范效应,不仅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增长,且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就了我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典范,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先行示范效应。
■发轫于商用车 广东汽车工业起步
相较于东北、湖北等汽车制造老工业基地,广东的汽车制造业起步较晚,不过50年。这与广东当时的经济发展不无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汽车工业布局的限制。
上世纪60年代末,广东的汽车制造业从货车领域开始。1969年,广州汽车制造厂上马“红卫牌”货车,由此拉开广东汽车制造发展史。随后,广州客车厂生产了我国第一辆国产客车,并创造了我国客车发展中的多个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广州客车厂生产的“越秀牌”大客车曾经作为中国外交部礼宾司迎送外国贵宾的常用车辆;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客车厂生产的GZK6874E型团体客车曾被国务院总理赠送给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广州客车厂在1985年就引入了双层巴士,极大丰富了我国客车产品品类。
尽管广东省在货车、客车历史上都有所创举,但受当时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广东的汽车发展并未能在第一阶段就形成竞争力。1979年,由于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欠佳,“红卫牌”货车停产,其10年的总产量仅有1万辆左右。更为关键的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广东一直没有轿车项目,拖了广东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后腿。而同期,广东工业发展也较弱。1978年,广东工业总产值仅为206.6亿元。
从早期的发展来看,广东的汽车制造业起步晚,进展也不快。真正将广东汽车工业推入“快车道”的还应归功于轿车项目的落地。
■轿车梦开启 广州标致的辉煌和衰落
一直以来,不仅中国家庭有轿车梦,地方政府同样也有,广东也不例外。1985年广州标致的落地圆了广东的轿车梦。
1985年3月15日,广州标致签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二个合资项目,也成为广州轿车工业的开端。广州标致由广州汽车厂、法国标致、中信银行、巴黎国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5个股东分别持股46%、22%、20%、4%和8%组成。1989年9月11日,广州标致505SX轿车(5座)正式投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轿车产品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据了解,广州标致早期的几款车型都曾创下热销历史,尤其是505SX的投产,将广州标致推向发展顶峰。
资料显示,广州标致505配装前中置2.0L纵置直列四缸发动机,后轮驱动,前后配重合理,在驾驶感受与乘坐感受上普遍高于同期其他车型。而且当时上海大众、天津夏利、一汽奥迪等极少数能生产轿车的企业都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广州标致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从广州标致赞助了1991年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中就可见一斑。
然而,由于引进车型落后,受法国标致缺乏对中国本土市场重视等因素影响,广州标致的好景并不长。1992年产品销量开始下滑,高成本、低销量问题严重,并出现大规模库存积压,到1997年广州标致累计亏损达29亿元,最终以本田汽车买断标致在广州标致所有股份和债务告终,标致撤离。
作为一家合资公司,广州标致的结局虽不如人意,甚至一度让业内外对广东能否发展汽车制造业产生怀疑,但广东并没有因此放弃汽车制造业,而是从广州标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之后几十年广东汽车合资企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经验。
■高歌猛进 坐上汽车第一大省宝座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总结广汽集团20年发展时曾表示:“广汽2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重组的历史,一部重振广州汽车工业的历史。”而广东的汽车工业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才真正迎来了发展契机,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典范。
1998年6月30日广州本田(现为广汽本田)正式宣告成立,吸取广州标致的教训,广州汽车集团公司与本田汽车采取50∶50的股比成立合资公司。对等的持股比例,让合资双方在企业管理中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一直以来,广州本田坚持以合资企业的利益为最高利益、重大决策事项实行中外双方联合签制、产品引进与世界同步等面向市场的发展理念和企业管理原则,让其得以快速发展,帮助广汽快速扭亏为盈的同时,也为广东省工业企业的合资进程打下良好基础。
广州本田的成立正式开启了广东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20年。随后,日系三大汽车公司的另外两家也先后进驻广东。东风日产自2003年组建后,分别在广州花都和湖北襄樊成立了两个乘用车生产基地,又在花都启动了第二工厂建设,且将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部设立在广州花都。2004,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现为广汽丰田),丰田的加盟,完成了广东汽车产业的大布局,至此,广东己成为日系三大汽车公司(丰田、日产、本田)在华合资企业的生产基地。
随后,广汽又先后与日野、菲亚特克莱斯勒、三菱成立合资公司,将广东省汽车工业的发展推上快车道。广东汽车产业布局日益完善,对当地GDP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明显,汽车业逐渐成为广东省支柱产业之一。
在合资企业的带动下,广东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集群效应吸引了一众合资车企到当地建厂,包括一汽-大众、长安PSA等众多汽车制造工厂,从根本上改变了广东制造业不足的短板。仅以广州为例,这里聚集了31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00多家国际知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推动广州成为第一个实现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基地,并逐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佛山整车制造基地,珠三角零配件配套的产业格局。数据显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汽车销售额占全国的1/9,从广州恒福路流向全国的汽车配件数量超过同类产品的10%。
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分不开。数据显示,“十五”后期起,广东开始加大对整车企业的投资力度,推动2005年汽车产量超越40万辆,以后依次为57万辆、83万辆、92.5万辆,2009年超越100万辆,从而改变了广东汽车生产规模偏小的状况,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从地方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投资额度来看,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的广东能够成为后起之秀也在情理之中。资料显示,广东在“九五”、“十五”期间及以前各历史时期,对汽车工业的投资与上海、湖北、吉林等省市差距非常明显,但“十五”后期调整战略后,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实现了超越,“十一五”前3年间的投资额度便己超越全国各省市区的投资。所占全国投资份额也从“六五”期间的1.67%、“七五”期间的3.12%、“八五”期间的4.67%、“九五”期间的4.71%、“十五”期间的7.06%提升到“十一五”期间的10.4%。此后多年,广东一直在持续加大对汽车制造业的投资力度。
一路高歌猛进让广东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并很快坐上了汽车第一大省这一宝座。
■全面发展 产业布局日益完善
除了合资品牌的发展,在广东,自主品牌及零部件企业也在逐步成长。广汽传祺、比亚迪、五洲龙等一批自主品牌在这里兴起,航盛电子、广州电子等一批零部件配套企业也在这里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可以说,广汽传祺创造了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传奇发展之路。2008年7月,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推出概念车,2010年12月,首款车型传祺正式上市。2017年,传祺的销量就突破了50万辆,成为我国自主品牌的一颗明珠。伴随着自主品牌的技术进步,在合作企业中,合资中方的话语权在不断提高。近两年,合资中方也在为合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中方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大本营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堪称我国民营车企的杰出代表。1995年成立的比亚迪,一直以创新发展为指引,借助近1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无论是在产品、技术方面,还是在市场销量方面都堪称翘楚。
同时,广汽传祺及比亚迪也都在积极谋求“走出去”。目前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经遍布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几十个海外市场,并在美国、巴西、匈牙利和法国等国家设立纯电动商用车工厂。广汽传祺很早就提出“走出去”战略,经过几年的布局,目前已经做到销量增长较快,整体趋势良好。全球矩阵正逐渐形成。 如今的广东汽车制造业,已经实现了结构多元化,形成了从日系品牌到日系、欧美系、自主品牌并驾齐驱的局面,以及以广州、深圳、佛山整车制造,珠三角为零配件配套的产业格局。
可以想见,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广东的汽车制造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贡献突出 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在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力推动下,广东的汽车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共有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833家,完成增加值1859.70亿元,同比增长7.4%,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汽车生产322.04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比重为11.5%;完成汽车销售329.39万辆,占全国汽车销量的比重为11.7%。
从产值来看,2018年,广东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7997.40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整车制造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汽车制造业的52.0%和47.9%;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也是全省汽车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汽车制造业的45.7%和50.2%。
整体来看,广东汽车产业生产规模正持续稳定扩大。从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来看,已由2013年的574家提高到2018年的833家,增加了259家。2018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比2013年提高了480.88亿元。
与汽车制造同步,广东汽车社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869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1894万辆,有各类汽车经销商4000多家,可以说,广东在成为汽车制造大省的同时,也成为汽车消费大省。数据显示,2013~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销售产值增加3787.67亿元,增长81.9%。
回顾发展历程,广东在几乎没有汽车工业制造的不利条件下,通过开放务实的态度,坚持合资合作与创新驱动,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龙头之一。展望未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广东汽车业也必将大有作为。
编辑:孙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