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红旗:融入骨子里的复兴梦
中国汽车报网 ·  齐嵩宇/口述 李亚楠/采写 ·  2019-09-24

  编者按:在汽车人眼中,中国汽车产业7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功绩。本报特别选取三位来自建国之初成立、二十世纪末成立和刚刚成立的企业的汽车人,从自己的视角讲述汽车企业发展奋斗的故事。

  从业25年,我从未离开过深爱的红旗汽车,我的成长经历就像是红旗发展的缩影。我陪伴着红旗汽车经历低谷,又迎来创新转型;经历了汽车行业从单纯的手工制造,又见证了汽车行业向先进生产流水线迈进的过程,也见证了红旗汽车产量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依靠国外支持向自主创新突破的发展历程。

  ♦自主研发

  我是学习电工电子专业的,1994年从技工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当时,在我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工资高出2~3倍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另一个就是一汽公司的第二轿车厂(红旗的前身)。当时我听别人说,合资企业学不到技能,设备设施只给中国人使用,但技术并不外传。于是,我主动到红旗当了一名维修工,不仅是因为心中的“红旗”情结,还想要在红旗踏踏实实学真本领。

  我初期的工作经历,证实了来红旗之前听到的那些“传言”。发展初期,红旗的车间不乏德国技术工人的身影。但由于技术屏蔽过于严格,除了在设备软件上设置多层密码,德国工人操作处理结束之前,我和工友们都不许在场。因为设备是国外的,所以说明书都是英文。对于我们技工来说,看懂设备说明书上的专业名词难度很大,我们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挨个查字典,在图纸和说明书上标注出来。通过模糊的理解和拆卸设备,来掌握他们的维修技术。包括奥迪100车型的生产,他们也只告诉你怎么组装,但软件下载、设备上的应用等都是保密的。我们只能利用备用设备,私下摸索。正是意识到外资品牌严格的技术封锁带来的局限和困难,红旗更加注重自主研发。

  开始生产世纪星时,德国工人全部撤离红旗工厂,但很多设备可以复用,因而没有进行大面积改造。外国人做电路板的技术领先,控制部分用电子主板焊接而成。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维修电路图板只能邮寄到德国返厂,成本高且维修周期长。因为电路图有相通的地方,我试着查主板,绘制还原电路图纸,再去分析他们原来的逻辑思路,重新设计电路图板,逐渐实现了自主维修。基于校企对接的便利性,在企业组织下,包括我在内的技术工人会定期到汽车高等院校培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这让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电路的实际运用和逻辑概念。从一无所知到会维修,摸索外国核心技术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绘图和设计程序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和红旗一起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厚积薄发

  善于发现、独立自主,正是“红旗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汽车生产实际需要过程中,红旗从未停止自主研发的脚步,通过创新升级不断提高红旗汽车的品质。

  我见证了红旗从手工作坊的生产线,到用外国设备小规模的半自动化生产线,再到现在的大批量自动化生产的变革。刚到红旗时,工厂产量很小,2017年红旗的产量只有几千辆。去年,红旗实现了3.3万辆的年产量。今年红旗则计划生产13万辆,力争10万辆保底。如今,红旗厂房的工人仍是600多人,产量却能像滚雪球一样增长。厚积薄发主要得益于红旗人前期孜孜不倦的学习、钻研。

  像我这样的汽车人在红旗层出不穷,在我们个人的成长中,红旗这个大集体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一汽给员工搭建了非常好的学习和研发舞台,员工始终坚持初心,自主创新的热情也很高。包括对老一辈红旗精神的传承,都会注入到红旗复兴的过程中去。坚持就是成功的关键,红旗的后劲很足,发展空间巨大。

    编辑:郭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