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蔓延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节奏。大役当前,做好疫情防控是第一要务,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中国汽车企业服从大局,积极投入疫情防控一线,在努力做好自身防护、防止疫情扩散的同时,克服疫情给自身生产经营带来的重重困难,积极向疫情严重地区捐资捐物,同时也为恢复生产做足准备,表现出了不断成长成熟的优秀企业公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中国汽车企业这种积极、正向的角色意识,和它们主流、崛起的角色地位是相称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汽车业,已经成为产业经济当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它们理应在这一场中央领导、全民投入的重大疫情斗争中有所作为!毫无疑问,防控重大疫情,不仅要有坚定意志,也要有雄厚的物质、财力和国力支撑。从防控物资的运输,到医疗工程的建设,到防疫战线巨大的人流物流,都离不开这些年汽车业的发展成果。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刻意强调这些,我们更相信,是汽车这一支柱产业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而绝不仅仅是具体的产品形态,正在这一场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自疫情发生以来,整个社会经济都受到了巨大影响,全国汽车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受到极大冲击。而此次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地区,恰是我国汽车产业重镇,也是东风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乘用车、商用车产量都很高,若再加上域内星罗棋布、辐射全国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其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尤其是,在汽车产业结束高增长、市场整体下行、产业艰难转型的今天,汽车行业对疫情的影响显得忧心忡忡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此全行业对产销数据极为敏感的当口,汽车生产、消费的近乎“停摆”,更是让业界屏住呼吸,一些悲观预测也纷纷出笼,甚至断言“不忍直视”。
中国汽车产业真的会如此惨不忍睹吗?想一想,如果连汽车这样一个市场巨大、需求刚性、转型方向明确的朝阳产业都如此悲观,那么,别的行业还怎么生存?所以,在困难面前看清大势,作出前瞻、长远、理性的判断尤为重要!对于中国汽车来说,从短期看和从长期看,从局部看和从整体看,结论都不一样。从短期看,疫情对汽车业的冲击无疑非常明显,但从长时段看,没有理由看空中国汽车整体良好的态势和局面。生产消费的短期需求固然被抑制,但只要市场的基本面在,需求的基本面在,疫情结束后完全可能会得到补偿性释放;从局部看,确实有一些企业会非常困难,甚至疫情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从整体看,无非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加剧产业内部的分化重组而已。
况且,我们还要看到,疫情的冲击固然让人忧心,但客观上,一次重大劫难对产业进化的淬炼,同样不可低估。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绝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担心的量的层面的问题,而是大家有意无意忽视的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重大疫情的应对,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未尝不是一次深度学习、弥补短板和战略调整的机会!
——对汽车企业的重大熔断式危机应对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有人可能会说,中国汽车经历几十年风雨,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诚然如是,但更要看到,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生态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参照2003年的“非典”,那时,中国汽车产销量也不过是三四百万辆。对于今天近3000万辆量级的汽车市场来说,它对各种要素的快速聚集、链条的完整性要求都是空前的。那么,面对全国范围的运营熔断,如何在高速运行中展现自身的战略柔性,考验的绝对是真功夫。如果说,汽车市场的整体下行,对汽车企业形成了巨大挑战,但这样的挑战,终究是可预期的,也是迟早要来的。而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考验,突如其来,不可预知,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考验。
——对汽车企业的运营管控能力,特别是对现金流、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所谓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在大灾大难面前,所有的企业其实机会均等,就看谁能熬过短期阵痛。这次疫情,对于立足未稳的新兴企业、转型困难的中小零部件企业、现金流紧张的传统汽车经销商,冲击肯定更大,甚至生死攸关。不过,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也不过是加快优胜劣汰产业演进的步伐罢了,这反而给优势企业提供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机会。
——对汽车企业的市场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肯定,市场多元化的企业,具备更强的风险对冲能力。正是在疫情肆虐时期,汽车企业在国内施展不开拳脚的时候,我们看到,长城汽车参加印度车展,并在印度发布了新战略。虽然这个活动是早就安排好了的,但也提醒我们,多元市场布局特别是全球化运营,仍然是中国企业对抗风险的战略性举措。
度此劫波底色在,中国汽车行业没理由悲观!连续高增长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相信,经历过车市下行和重大疫情的双重淬炼,中国汽车业会进一步成长,更好履行新时代企业公民的角色,同时为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编辑: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