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魏炜:氢能产业 规模才是王道
中国汽车报网 ·   ·  2020-09-16

  9月14-16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于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召开。宝武清能公司党委副书记 魏炜发表主题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感谢主持人,今天在座的有很多的学术企业,包括我们氢车领域的行业业专家,我想从一个能源企业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整个氢能领域涉及到氢能资源的情况,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整个氢能产业链势能集聚,动能也在集聚。

  刚才欧阳院士已经给我们出挑战题目了,找到30块钱一公斤的氢气。但燃料电池车厂给我们提出的挑战目标是20块钱一公斤的氢气。

  因此我们分析了整个产业的需求量,2千万吨的产量,1千万吨用于石化行业提炼产品,1千万吨用于合成氨尿素,我刚刚从山西回来,那里大量的焦炉煤气还在不停放散,其中55%到60%都是氢气,只要稍做提纯就可以弄出来,与其弄到天上,能不能结合一下,能不能把这部分的氢气用于支撑我们整个氢能全产业链快速规模化的发展。

  从2005年开始,国内走的是是一个技术示范的道路,进入2020年,作为一个元年能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规模化商业应用,为我们2030年以后全面的商业化打开一个通道。欧阳院士也说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扭转期,要么三五年以后我们把这个推上去,要么大家等待下一波机会。

  因此借这个机我跟大家表个态这个当中规模是王道,没有规模一切免谈。关键的技术上无论是水电解槽它的电耗,5度电才能制一立方的氢气,电解槽的大型化现在也是迫切的问题,最大的国内单元做到260,做到1千立方以上的要作为5个这样的才能做起来,而我做一个商业化的应用动辄1万甚至3万立方。那怎么样依赖或者不依赖电网,通过电能的储存输送能够把这个异地绿色,绿色的电能够传输过来。实际上水电解槽两种路径,一个是碱水槽,这个不太适合,反电堆的技术现在材料、装备和国产化都面临关键的转折期,比如捉质子膜1万5千一个平方,从美国进口的,也有企业老总跟我说山东的,有信心通过两年的国产化甚至一年半做到2千块钱一个平方,这个是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呢?同时氢气的长距离是3百公里的运输半径没法突破。氢储能转化应用的场景也是不成熟的。

  政策角度也在呼吁,虽然光伏电通过电网传输过来以后制氢技术上都走得通,但在电力市场这个角度还是有很大的技术和政策障碍需要跨越的,可能会遇到区块链等等动态技术,如果在新疆戈壁滩上飘过一朵云影响了光伏发电,那怎么样保证上海收到的是那朵云之下过来的光伏电呢?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也是我们在推进的,我们也在跟两个交易市场结合前期ETS的机制在做一些方法论,绿氢整个的方法论研究工作。同时绿电碳权交易会纳入到这个体系里来,共同助力产业的发展。我看今天大家业内的同仁意见都是一致的,怎么样从目前的阶段走过来了,全部的量现在还不到1万辆,氢气全国真正的用于氢车的产量不到10万吨,同时氢运现在还在用长管,无论是2百公斤还是将来4百公斤的,怎么样通过2020到2025年实现10万吨、1百万吨百分之一的占比,以及更高的压力等等这些应用场景,这是留给产业链所有的合作伙伴大家共同两努力的一件事情,我也相信到2030年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百万级的规模以及车规级的应用,可能绿氢的占比我们会去努力,向3%来靠拢。

  这里有一个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事实上我们也做了分析,以大型联合型的钢铁来说,目前整个钢铁行业当中的运输排放占比分别占到了15%和17%,二氧化硫、PM2.5等等这些东西,如果通过清洁能源化这一块是非常具有减排优势的,同时宝武清能集团也在策划,包括上海的特点,临港到南通的氢运走廊350公里,宝山就是终极点,以前没有加氢站,从临港出去的车回不来怎么办?现在在市区两级的推动下在宝山落户加氢站和产业基地会成为有利的供给。

  与此同时2百公里交环能不能形成重载氢运物流的走廊,这些都不说了,动辄千辆、万辆以上的级别,关键看在座所有产业链的兄弟有没有这样的魄力,要再就要做大、做强,通过这样的努力工作,形成地区区位的集聚,这个当中大家都知道,现在全国已经不下100个了,各种各样的,氢源、氢厂、氢镇、氢湾、氢谷,有没有一个像嘉定这样的,以及今后宝山这样的,能把它真正结合工业制造基地,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以及商业应用,氢能社区能够真正一条连打造起来,这个也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人才队伍的集聚,近中心城区的产研环境是最吸引人才的,我不相信我们的高端人才愿意到喜马拉雅山去工作,同时无论是百亿级的资金规模还是百万吨的规模,通过我们这两年的努力砸也要砸出一个让人幸福的工业级的市场产品与技术和服务,集聚以后的技术化和集约化以后可以做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反复强调生态链、生态圈共同协同,同时最好结合区域的特点大家能够互相联网互补,互相支撑,这张图也是一个概念图,我相信这张图不会比大学教授讲得更通俗,但是结合产业和城市应用以及我们的家庭应用,刚才也说了日本的家庭应用,这三个应用结合在一起,真正能够把这个生态圈产业应用生态网络应用建立起来,有技术了咱们就推示范项目,有创意了咱们就推圆形产品,有场景了做大,推出规模化的应用,有产城结合了咱们就搞自主研发,不要依赖老外了,真正把国产化产业能够做起来。

  最关键的就是大家说的,氢能目前推广使用的成本到底有多大?从制氢、储运、加氢和用氢整个产业链环节我们做了一个梳理,如何在制氢阶段通过媒体化、天然气等各方面的努力当中,具有的技术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有很多的追加。在制氢阶段10%的成本通过提效可以降下来。同时储运加氢角度有各种各样的技术,从最简单的轻量化,一直到管道,在宝山将率先开工,全国首个7公里的高压氢气管廊,从宝山钢铁基地一直送到吴淞产业园区,1万5千立方的氢气通过管道输送给产业园,它的场景比起长管已储氢可能低于2块钱一公斤,这个推动力非常大。

  同时用氢阶段的规模商业化,我相信唯一需要补贴的就是末端的氢能汽车了,其他的都是可以通过规模化的推动来实现我们真正的集约化降低成本,推广商业化的应用。最终我相信通过我们这3到5年的努力,氢能、储能、电能、氢气整个产业链的应用场景会打开,这也解决自主产学研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国产化是真正的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最后我想抛出一句话作为结尾,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以文言文的版本来作为一个结束,我们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伙伴一起携手共进,共创大业,谢谢!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