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16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共同主办的第五届FCVC大会于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召开。同济大学教授、十三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新能源汽车总体专家组燃料电池责任专家、可再生能源与氢能2020年指南专家组组长明平文到场并发表了主题为“氢能研究及技术趋势探讨”的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氢能,车是氢能的先锋,这个能源到底怎么转型、怎么转变,我国有很多资源禀赋没办法去改变。再有一个就是因为这样的资源禀赋,电网建的储能不够,所以气风、气水也非常多,大概一年3百万吨氢是可以从气风这些里面来的。虽然我们一年的能源进口40%几,但是跟日本总量来看差不多,绿氢对我们国家是非常关键的,新时代大家都愿意提总书记和十九大的根本,第一个是消费,过去能源的重要思想是保供,那是因为工业体系大的技术革命没有来临,消费非常关键,汽车已经做了先锋的作用,那氢能本身要做什么?大家都说对氢的安全性有担心,特别是在初期。
标准状态下氢的密度是比较低的,储运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爆炸极限看起来很宽,它的起爆能量比较低,但是它的扩散速度非常快,其实很容易被检测到,所以家里面如果烧过煤气的一代人,你烧的煤气其实50%左右都是氢,蓝火苗的那一部分,当然烧天然气的时候没有它。
不忘初心,选择氢能这件事一定把它当做一个二次能源来看待,跟电网要去互补,做技术人几十年了,最核心的思想大家都是比较认同的,是来自于2000年左右,能与现有的能源系统匹配和兼容,这是第一条。对于能源来说不能明天就换一部车,做不到,所以无论是绿氢作为目标也好,一定要考虑跟现代能源系统的兼容性,所以在过去数次高潮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这次应该很有成功的可能,现在气候问题、重振制造业的问题就摆在眼前,所以从今天的展会来看我非常高兴,我本人是94年硕士生就开始做这件事,原来说到的这几大过去没有的产业,现在萌芽已经非常多了,有的已经成为大树的一部分了。
包括氢的秩序,二氧化碳的处理,配给、储存、转换燃料电池,还有发电都已经有相应的产业在萌芽,而且今天的态势来判断,氢能的应用终端从消费革命这个地方开始,已经开始面向大众商业化,大家看看燃料电池汽车价格,家用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洗澡热水和照明用电的价格和它的销量,往车上加的那个70兆帕99.97%的氢,还是比较贵的,我们一直希望用便宜的管网来输送氢,但是这件事情还远未达成,在发电的时候不得不用占到成本70%以上的重整器,在现场把含电的煤气变成氢去用,所以现在各个国家在加速出台氢的国家战略。从基础研究的进展来看,氢特别是绿氢和传统能源的兼容已经取得了若干突破,在这些领域里面,在2019年疫情前的三天,德国、中法、美国都公布了国家战略,当然我希望这些战略真的做下去,不要因为疫情而有所中断,那今天就是一个证明,中国在今天我们这么多同仁聚集一堂重新在推动这件事。
美国的同仁提出来,要在2030年530万辆汽车,可能是一个设想,刚才提的是80到100万,应该是实事求是了,而且是商用车的。我觉得美国给氢能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现在的加州已经成了各种燃料电池汽车的竟技场,每个新车型在那里的销量都能找到非常好的消费者。
日本首相提出来,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有三大技术领域:燃料电池、氢供应链、电解。他们希望能把在消费终端的汽车从10年提到15年,我们提的几千小时或者是几万小时,是包括储存的时候也不可以有衰减,这一点是比锂电池的要求还要苛刻的,还有家用燃料电池,从10万小时提到13万,日本的路线图大家已经研究很多了,除了车以外还有一个热电联供,还希望把电网的15%变成燃料电池发电。
欧洲的梦想更加宏大,希望实现能源互联,甚至推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电解质和各种材料要投入巨资进行研究,他们最大的目标是可再生能源消纳,把可再生能源的能量进行再分配,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之间,充当一个缓冲,所以它的尺度不是电子或者是过去的概念,核心的两个重要的目标,是把交通和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降下来。而且欧洲应该突破了这样一个技术,随着风力发电机6万小时的实验,碱性水电解做到十年和十五年不是问题,这是SPE的。
中国是来自于科技计划,很高兴中国能源企业站在这里呼唤一个新的技术,当前的产业都是集中在这几个区域,今天的会场是在长三角,以后可能在珠三角,也有可能在渤海湾这个大圈里面。过去在中国叫氢的东西不叫氢能,而是叫氢气,是参与化学化工反应里的原子经济性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可以看到中国的氢是在哪里产生,往哪里去的,而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都是高碳制氢,其中NG氢占了80%,合成氨占了42%,就是化肥,合成甲醇占了22%,这个电送到门口以后就不管了,所以氢的浪费是很严重的,光放空一年就是3百万多吨。
如果把中国生产的氢折成18年中国终端消费的能量差不多相当于3%,大家可以计算一下, 20年的光伏和风电到今天在消费终端也就是1.5%,生产的氢已经占到了3%,只不过这些氢没有被看作是能源,如果再看大一点,都在说副产氢和电解水的氢。副产氢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按照统计下来包括放空在内接近1千万吨一年,比18年全部电解水3百万吨要多3倍,只不过怎么样靠近消费终端这是一个问题,中国过去的能源体系和其他各个国家一样,在中国固定这个模式发展一百年,中国进行了保供,把所有的技术竞争和突变之前的这种迭代都让给了终端各个领域。
今天看到这个趋势,国家建成了储能,所有的电站现在已经用尽了才2%不到,可是电网如果要达成,把我们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建成30%的话,要多少储能呢?相当于电网一年的20%-30%,这个差别是巨大的。我们国家进口油太多,所以化工能源领域还突破了一个关键性的技术,用煤去代替油和用煤去做油。这个原始的技术创新已经有很多苗头了,所以如果一个碳可以得到,8个碳也不是问题,得到乙烯丙烯也不是问题。
经过了20年的努力,这个起点对于我们来说很难得。要展开到氢能、深入到材料,把企业贯通起来,行业要融合,学科要交叉。所以从需求前景来看,第一是消费终端的高效便利系统,那便携改质和高效动力,还有安全存储和快速输配,再一个是绿色制取和大规模转存,每个环节都挺难受的。然后又分一些不同层次的科研,跟产业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够拉上手的。
单质态的储氢、液氢,储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制造,储氢本身的材料科学有很多需要突破的,总之跟产业合作的时候一定要目标牵引,深度融合,正向开发。
还有一点,要突破管网。刚才欧阳院士说了我们的管网比欧洲差,很多地方没有管网,但是这可能是我们的优势,能不能直接干纯氢管网?直接用碳钢,就做农村地区,完全做得到,经过经济核算,如果把农村地区散而小的可再生能源放起来,这就是一个绿氢的社会,当车经过它的时候,和电网经过它的时候,它可能成为跟电网互动的一个很大的电站,同时能够满足一个家庭80%的热和冷的需求。
所以我坚信一点,在国家共同努力下,在2035年绿氢在中国消费终端应该能占到1.5%,如果加上今天的灰氢,差不多可以保持在4.5%左右的总量。
王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