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专访||李卫春:氢燃料电池成本2023年前或显著下降
中国汽车报网 ·  张玉 ·  2020-09-28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共同主办的第五届FCVC大会于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召开。展会期间,德国莱茵TüV(以下简称“TüV莱茵”)全球电力电子产品服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总经理李卫春就氢燃料电池发展的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Q:TüV莱茵为何选择涉足氢燃料电池产业?

  李卫春:TüV莱茵作为一家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我们的服务理念和宗旨是为解决人类、环境和科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挑战,提供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推动这三方面的结合和有序的发展。氢燃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我们未来在中国市场重点要发展的业务方向。

  从全球范围来看,德国和日本的氢燃料市场发展得比较早,加拿大和美国次之,而中国在发展和应用方面相比海外要晚一些。TüV莱茵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我们在海外很早就已进入氢燃料电池市场。因此,TüV莱茵涉足氢燃料电池产业是从整体全球化角度去看的。

  中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有着非常大的投入,政策激励非常明显,特别是从2018年底到目前阶段。海外的氢燃料电池市场大部分是靠市场化推动,而中国的氢燃料市场实际上是“市场+政策”双轮推动,产业发展的效果、规模和速度更明显。

  在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和锂电池产业发展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中国政策对于新能源转型方面都是支持的,不管是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有着相同的价值,都是推动能源转型,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通常来说,锂电池的应用是替代汽油的一种方式,而氢燃料电池是替代柴油的一种方式。在交通运输领域,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关系。任何一方发展,对于能源转型战略都有好处。终端消费者也会得到更好的体验。

  此外,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产业,挑动垂直产业链各个版块的高速发展。这是一个千万亿级的市场,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Q:第三方在产业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卫春:在氢燃料产业链中,参与者很多,有上游的供应链、下游的应用者,也有中游的供应商,甚至还有更下游的资本。整个行业的有序、健康、科学发展,是需要不同角色去推动的。

  第三方机构在整个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特殊,它是规范产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在标准化和建立相应行业规范的过程中,必须通过第三方的力量去推动和引导,并由市场来监管。因为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体系支撑,需要考虑体系标准的健全性和规范的合理性,然后用标准有力地支撑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作为第三方机构要给出一个正确的声音——什么技术是好的,什么样的标准是合理的?不是说标准要求越高就越好,因为标准定得太高,成本就会上去;标准定得太低,质量和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

  因此,在氢燃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初期阶段,TüV莱茵的使命就是要帮助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的落地。我们将发挥技术能力和优势去配合以及融入到氢燃料行业中,更好地推动和协助行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Q:如何看待氢燃料成本高问题?

  李卫春:目前来看,和光伏、锂电池行业一样,氢燃料在发展初期,需要政策补贴来吸引和鼓励行业资源共同投入,带动新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投入。因此,目前氢燃料成本还很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5年锂电池成本下降速度是非常可观的,而光伏行业的成本更是在10年内下降了超过90%。氢燃料电池产业与锂电池、光伏同属于新能源板块和清洁能源版块,具有可比性和参照性。

  燃料电池成本的下降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应用的市场规模,第二是技术升级迭代的速度。我认为,在2023年之前,燃料电池成本的下降趋势将会非常明显。

  Q:氢燃料电池发展面临的优势与挑战?

  李卫春:当下,燃料电池在发展的时间点上具有后发优势。燃料电池产业可以吸取光伏和锂电池产业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采取一种更正确、合理的方式去发展。

  燃料电池发展的挑战在于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瓶颈,都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在氢气环节,选择什么样的制氢方式,储氢选择液态还是固态,运氢是通过管道还是其他方式,这些问题都需要突破。在氢燃料电池中,从膜电极、催化剂,到电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从材料到整个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需要突破或者存在瓶颈的方面。

  在氢燃料电池产业中,技术储备是为应用服务的。目前氢燃料电池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虽说产业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但这个市场的量什么时候可以扩大,值得我们思考。

  此外,氢燃料电池在中国虽然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了,现在越来越火热,大家已经意识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是非常好的方向,能够实现零排放,但很多人仍然会“谈氢色变”。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正确用氢、安全用氢的认知体系,消除人们的误解。

编辑:蒙轩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