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16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于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召开。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付宇发表主题为“立足技术尖端,勇为燃料电池产业先锋-骥翀氢能大功率金属板电堆产业化探索之路”的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大家好!骥翀公司定位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车用燃料电池电堆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都是围绕电堆来展开的,公司的使命就是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堆,因为我们是做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的电堆,我们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互联共设。19年经济下行,包括产业的政策不明朗,公司是在19年的4月份获得了天使投资,投资人包括上海重塑和中科创星,经过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代产品的开发,目前正在做的是下一轮的融资。
在团队方面,我本人是从2001年开始先在达华所工作学习了一年时间,这个阶段主要是做样机的研发。09年到16年在新源动力,最主要的是作为上汽项目电堆的负责人,开发了200A和200B系列的产品,其中200B是从0到1这样一个金属板的电堆,是我国最早的一个电堆产品。之后先后在爱德曼、上海重塑,主要是做电堆的自主开发和对外的技术合作。目前是除了骥翀以外也在另外粮价公司任职。
技术团队是以中科院和新源动力有经验的一些工程人才为主,同时也有经验丰富的一些管理人员。团队是完整燃料电池的,从研发到开发到小批量制造到国际合作的全过程,是全员制,主要是找志同道合的创业者。
最核心的技术是张很经典的车用零部件的开发流程,公司的优势就是基于这么多年的实践和学习,把燃料电池知识与车用的产品开发流程相结合, 2000年的时候是第一波的燃料电池热潮,但是当时做燃料电池的人不懂车,做车的人不懂燃料电池,经过这样十几年的推进,实际上燃料电池没有本质的进展,还是原先的体系,包括结构和材料,最主要的就是车与燃料电池一个很好的结合,也是公司的优势,有了这个体系就可以保证产品的性能、寿命、成本等目标的实现,可以规避人员流动的风险,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并且形成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
任何一个产品,不外乎是性能、寿命和成本三个方面,在性能上,燃料电池理论是非常复杂的,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体系,经过多年的积累,有很多半经验的参数,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可以实现从一个工作点到一个单个流,从点到线到面到体,逐级进行设计,保证寿命的一致性。
在寿命可靠性方面,有不同分类方法,但是大同小异,都是从具备基本发电能力的概念样机到比如说抗震、坚持兼容所有功能都满足的功能样机,最后是量产,现在只有新源动力等头部公司有过这样的经历,之前的补贴门槛是2万,目前即使提到3万的话,实际上电堆的寿命都不到1千小时,刚刚做样机基本上都可以1千小时这样的寿命,同样的电堆用在商用车上还是乘用车的3倍以上,那乘用车实际上就有更多的寿命,所以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电堆的实效模式进行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就保证电堆的寿命和可靠性。
金属板电堆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金属板表面需要防腐胶导电,这除了金属之外普通的材料是不具备的,贵金属成本上又很高,通过多年的开发,公司跟翊迈,从开始做到现在已经接近19年的时间,近年来终于突破了涂层的技术,保证又防腐又导电,而且成本非常低。
成本最大的两块就是研发成本和材料成本,研发成本方面,是自主开发的,同时正向设计,基本上做一轮就可以保证这个产品的实现,在材料成本上,比功率密度做得比较高,这样的话达到同样的功率的材料绝对用量就相对少一些。另外整个的金属板产业链都是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做的,所以能够把金属板的成本从初期的50%降到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目前虽然运营了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已经申请了41项专利,21项获得了授权,同时也加入了全国燃料电池标委会和汽车行业协会,另外也刚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
在产品方面规划了3代,第一代是基于前期的积累迅速推出了170,它的定位是国际一流的金属板的电堆,额定功率可以封顶达到133,目前已经开到了143,后续规划第二代是在今年年底会完成样堆的开发,它的额定是166,峰值会达到200,同时也完成了第三代产品的规划,类堆功率可以达到7.7。
第一代产品单堆达到了143这个行业比较高的水平,峰值达到了4.3千瓦和4.0千瓦每公斤。同9SL这些产品相比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产品优势除了性能高之外就是寿命长,一个是从材料的角度来讲,因为现在几乎所有在目前国内的这种系统体系下,基本上膜电极大家都选用抗反极的,因为在1.6伏下是几乎不会腐蚀的,另外在结构上是一体化的设计,结合20多年的模式积累。价格上因为研发成本低,金属板的成本非常低所以可以做到全行业最低的价格区间。我电堆是不需要外增蚀的,可以节省增蚀器,而且气压比较低,120千帕的时候可以达到150千帕的性能,另外水枪留足也很低,整个操作系统的性能也是非常好的。
第二代产品目前已经完成了测试阶段的测试验证,因为这是严格按照产品开发流程了2年的时间,目前正处于模具制造阶段,预计今年12月份会完成DRR的开发。
整个产业链布局上,目前是上海集中在电堆的设计和小批量集成上,双极板是有多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常州翊迈,在这个过程当中都会逐步整合到骥翀来。膜电极也有非常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国内前三位的膜电极公司都跟公司有非常好的合作。下游整车厂乘用车基本上都会自己做系统,公司是直接跟乘用车厂去合作,商用车这个领域是系统公司主导的,目前有5家以上的合作伙伴。
在产业链上冲压的合作伙伴是有15年的从业经验,深圳众为这家公司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做金属板的供应商,常州翊迈也是一样的,目前已经完全解决了所有供给问题。
在应用领域上目前是集中在车用领域,同时因为单堆功率比较大,而且功率密度比较高,所以说目前已经在船舶和飞行器上去拓展。另外大家都知道氢能列入了我国的能源法,能源领域比汽车领域要大的多,这个地方在包括备用电源固定电站目前也在推进。骥翀总的布局就是以上海作为研发中心主要是做电堆的设计和集成,同时今年下半年会设测试中心,专门做电堆大功率的性能,尤其是寿命的耐久性测试,同时把深圳众为、常州翊迈公司逐步整合到骥翀来,形成完整的金属板的产业链,今年下半年会设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完成了基地的选址和所有装备的选型。
目前天使轮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Pre-A轮也接近完成,主要是形成2千台一年的产能,基于非常成熟的工艺,半年左右就会达成,同时量产线也在规划过程中,也完成了前期选址,会达成5千台每年的产能,最终希望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一个产业园,做全自动的电堆生产制造。
谢谢大家!
王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