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16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于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召开。壳牌氢能亚太区总经理陈肇楠发表主题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壳牌氢能发展的近况,包括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想法,我们不卖设备,我们更多从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开发者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市场,并且分享一些我们在海外多年耕耘的心得。
壳牌是一家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能源公司,百年老店,目前提供全球约3%的能源,去年在世界五百强当中排名第五,我们认为能源转型对生态发展来说是急需也是必要的,不仅需要在生产工业方面出现革新,更重要在能源使用方面也爱出现转型和革新,作为能源公司壳牌也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做出贡献。
前不久我们宣布了一个净零排放的愿景,意味着我们销售的每单位能源,从平均排放的温室气体需要减少,到2035年希望减少35%左右,到2050年减少65%,包括我们每个能源产品从整个生命周期排放,从生产到加工,到最后使用,其中在我们所能控制的生产和加工当中,我们希望力争净零排放,2016年起,壳牌每年拨款20亿美金在全球范围之内投资新能源,新能源领域包含风电、光能、储能、综合服务等等,包括电动汽车的充换电还有氢能,2050年预计壳牌将会成为一家完全不同的公司,产品会发生改变,氢能也将是其中之一。
壳牌很多年以前就开始积极推动氢能的技术研发,这个是一个介绍壳牌氢能的一段视频,请大家看一下(视频)。
二十多年前壳牌就开始制氢还有燃料电池的制车试点,我们也和制氢早期结下不解之缘,2007年协助同济大学造了嘉庆站,如今壳牌新能资产足迹遍布北美和欧洲,运营建设和规划中的加氢站近百座,先谈谈整个氢能产业链制氢部分,刚才几位专家这部分已经有所涉足,不同于一般的工业用氢,对纯度要求非常高,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生的氢气纯度高、杂质低,特别适合用于新能源汽车,我们正在研究目前全球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厂,这个厂一期风质容量十兆瓦,和日本最近落成的辅导氢能源基地体量差不多,我们占地面积六百多平方米,利用德国北部可再生电力进行生产绿色氢气,作为化工厂的原料,也为周边的加氢站提供氢气,这个项目做,从几年前开始规划筹建的项目,也是欧盟赞助的项目,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要达到我们所预期的净零排放,不够,联手了荷兰公司宣布推进一个项目,这个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绿色氢能项目,也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氢计划。
项目目标到2030年制成三百万到四百万海上制氢厂,每年到那个时候,每年的绿色氢气产量差不多80万吨,相当于目前荷兰一半以上的氢气消费量,这个项目目前正在做可行性研究,这边有一个视频可以给大家欣赏一下,(视频)。
绿氢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转向更加清洁的能源,有着非常丰富的能源,我们可以生产绿氢,但同时我们要想生产足够的绿氢,我们需要更多的绿色能源,我们希望能去实现最大的绿色氢能的提供者,它可以产生大概三到四兆瓦的电量,这也是超过我们每年整个荷兰全国生产电的量,新的风能厂将能大大推动这个氢的生产,包括相应的电解可以把电和水结合在一起,在这个电解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把水分成氢和氧的分子,氢分子将会被输送到荷兰和其他北欧的一些工业区域,可以去用现有和全新的运输管道当中,长久来看他们将会能替代天然气,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工业当中用的,也可以使用在其他方面,最终将会去大大的减少大概7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都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这个合作对我们这个项目的成功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并且在这个过程多种政府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非常高兴能共同携手,在一起我们可以使荷兰的北部可以成为新能源的一个生产基地,在一起我们可以带来全新的绿色氢能源。
除了制氢之外,氢气的储运刚才几位专家提到也是目前限制氢能发展的重要瓶颈,壳牌是世界主要的液化天然气运营商之一,拥有丰富的液化天然气传播设计,要维持零下253度的超低温,如果这些问题能被克服液化氢气有可能像液化天然气一样成为全球广泛贸易大宗商品之一,可再生国家和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可以经过液化氢气输送进行互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和日本公司一起研究海上运氢运输船的项目,全球第一搜运氢运输船,去年在日本神户港上水,这艘船把低成本置备的液氢,澳大利亚运到神户,预计耗时76天,聊过制氢和储运之后看一下加氢,壳牌是最大加氢站网络供应商,每天为三千万名客户提供安全便利的协助,也是继柴油、液态油提供的产品之外,我们可以分布到各个有需要的地区。
图上主要加氢站很多,我们有很多加氢站改为了油机混合站,这个方面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对用户来说加氢体验和加油没什么两样,让他们觉得非常舒服的过程,下面有一个视频,记录我们如何把一个加油站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成油机混合站,并且具备就地电解水制氢的能力,请大家观看,这个在建设的就是电解槽,这是在改装现在的加油机。
今天的视频就放到这里,已经三个了,接下来时间有限,我尽量加快一点,过去十多年氢能发展经历给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启发,我们看到现在市场上所有的设备和设计有一些缺陷,可能不完全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或者壳牌本身对于安全各方面的要求,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设备研发工作,我们成立了全球氢能产品开发部门,坐标是美国波士顿,他们和大专院校还有产业合作伙伴一起联合开发很多具有创意的,并且契合壳牌业务需求设备,今天时间有限就简短介绍几个。
这张图是我们新款加氢机,我们特别重视安全和客户体验,尤其是在欧美国家,现在目前主要的氢量电池汽车还是油电车,早期被消费者说看起来很笨重、工业气息很浓重,国外基本自助加助模式会出现问题,为了更好服务消费者,我们和宝马下属的共同设计这款加氢机,支持35和90GP的加注,有流线型的外观,也包括触屏在中间,触屏和支付终端,也减轻加氢机的重量,减少了面积,我们希望接下来两年逐步推进这款新设计,明年初预计美国加州的加氢站有这款机器推出。
另外一个就是充装,目前运输氢气的管输车,这个非常缓慢,也有人为事故,我们研究的系统为充装厂加油系统类似的效率和操作安全性,这块系统应该在今年第四季度能问世。
第三个是壳牌的移动加氢站我们正在研发的另外一个系统,独立于电网的氢气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部署非永久性加氢基础设施,根据需要可以重新部署,所需要的土建成本比固定加氢站小很多,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作为过度期加注设施,或者为短期需求而服务,这套系统预计明年第一季度会在欧洲率先推出,刚才介绍的是我们在设计方面一些创新,希望大家也对壳牌氢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
接下来我们谈谈我们对于中国目前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看法,壳牌已经扎根中国一百二十多年,我们很有幸见证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腾飞,随之而来中国是第一大经济消费国,中国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占70%,高居全球首位,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是逐年增加,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双重压力促使我国进行能源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我们今天所共同探讨这个氢能,我们坚信会受益于我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我们当初参加上海安亭站设计和建设的时候是2007年,那个时候全国的新能源电池汽车只有几十辆,目前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六千辆左右,和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发展路线先以商用车为主,欧美国家一开始是乘用车为主,氢量车更加是电池,各方面都是氢能电池汽车有优势,去年我国新能源物流车产销量受到补助下滑,我国氢能产业2017年开始高速发展,国家层面政策推动是非常重要的,去年三月推动加氢站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今年四月国家能源局在能源法征求稿当中,定义为能源,地方层面我国有三十多个省市地区出台支持能源汽车和氢能发展的政策,去年我国氢能投资总额高达两千亿元,全国建成在建及规划的氢能产业园超过35个,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已经发展的很好了。
专家提到2030年之前,我国新能源可能达到一百万辆,加氢站达到一千座,这个是非常快速发展的势头,氢能产业在我国发展有非常明确地域特制,在一些具备资源优势的四川、宁夏、河北等地,电解水质很有发展潜力,工业丰富的长三角、山东等地燃油电池汽车更多在短期内更多依赖于生存,因地制宜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是我们看到大趋势之一。
结合海外经验以及我们的产业环境现状,看到以下几个有助于加速产业发展的机会,在此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和考虑,我国的现行法律要求所谓制氢设备必须在化工园区之内,这项法规限制了氢供应可选方案,使得远离工业园区用户成本,用氢成本会很高,同时制氢设备更高进需求端,有其他好处,加氢站进厂之前可以降低氢气的运输和风险以及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周边可以建设电解水设备有助于就地消纳可再生电力,我们这里做的比较是根据美国加州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工业规模的电解水制氢设备相比,离加氢站一百里左右,电价降到两毛八人民币每千瓦这样可以节省差不多19%的成本,这个模型测算基于很多假设,随着我国在技术方案层面取得的进展,我国产业界将把氢作为交通运输燃料安全有效管理的能力,这些相关的法规是在几年前制定的,适用性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并且充分考虑具体条件满足条件下适当放宽,以及工业化工园区以外制氢设施的选项。
第二点是氢气运输,我国现行法规是允许差不多20GP的氢气场馆拖车,增加了氢的运输和车辆加驻的成本,可以提高拖车用氢量,提高用氢经济性,可以使氢气成本降低越21%,根据美国加州数据分析,使用一型屏20兆帕场馆拖车比较,可以把运输成本降低到55%左右。
这些把我们加注的目前国际标准和全球最佳时间标准进行对标,就不一一列举了,时间关系,稍候有时间可以再展开讨论,这些今年是六月对市场理解,有些事情随着我国市场发展快速,已经展开了,我们还不知情,在这里抛砖引玉一下。
壳牌氢能非常看好我国潜力,去年和华能集团在白城携手开展一个小规模的风电电解水制氢基础试点项目,目前我们也在其他一些氢能产业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也在积极探索,氢能产业在我国发展新平台,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和大家进行分享,秉持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我们希望能为我国氢能发展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把我们在海外市场多年耕耘的经验带到我国来,包括了研发的技术以及安全运营方面的新的和各行业伙伴们一同打造安全、低碳可持续的氢能体系,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