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日前,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中美双方分别列出了价值约500亿美元的加征关税的产品清单,涉及多个行业,汽车业也在其中。如果贸易摩擦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对中美汽车产业造成什么影响?会给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带来哪些变化?对此,本报采访了多位专家,组织了多篇述评和外电文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纵然中国汽车进口关税比美国高,2017年,美国车企在华也至少销售了570万辆车,其中28万余辆为进口车。而中国在美国制造销售的汽车几乎为零,出口到美国的整车也只有区区5.3万辆,且多为在华制造的美国品牌车。美国的卡车关税是25%,中国是20%,美国只字不提。中美汽车零部件的贸易逆差也只有134.3亿美元,其中不少是美国企业中国分公司的销量。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还不到300辆,就已被视为威胁;而特斯拉去年在华销售了1.8万辆整车,美国觉得远远不够。整体而言,美国车企在华获得了巨额利润顺差。即便如此,美国还是挥舞起了关税大棒,挑起了中美贸易摩擦。
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扩大开放的10件事,其中,汽车成为一个焦点——外资股比限制会被尽快放宽,汽车进口关税年内会得到相当幅度的降低。
美国向中国关了一扇门,中国自然要向别国开更大的门。这是中国不得不做出的维护WTO机制,以多边主义应对单边主义,以平等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对“美国优先”、以邻为壑粗暴行为的战略选择。这也是中国按照自己既定的发展需要主动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美国媒体认为这是其施压屈服的结果,但随即被中国媒体怼了回去:这是“碰瓷”和“自嗨”行为,如果不抛弃单边主义做法,美国无缘享受中国扩大开放的好处。或许是为起到团结盟友国的目的,据媒体报道,特朗普已要求白宫首席经济和贸易顾问探索重新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可能,尽管去年特朗普上台一周就宣布美国退出这一协定。
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特朗普对华挥舞关税大棒,是美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包括针对“中国制造2025”来制定加征惩罚性关税清单,甚至不惜侵害中国核心利益,在台海问题和南海问题上作祟,其目的都是想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确保美国霸权,让美国可以继续透支美元信用剥削全世界。这已被确定为美国的国策。显然,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是一场两国国运转换的角力战,是世界秩序调整的必然历程。汽车作为产业链长、附加值大、技术密集和先进技术多的集纳体,是经济强国的支柱产业,自然会成为国际贸易角力战的武器,日本、德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冲突无不证实了这一点。所以,行业高管们应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此次中美贸易冲突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未雨绸缪,及早应变。
汽车关税大幅度下降,德、日、韩、法、意等国的整车企业都将受益,他们进口到中国的高档豪华乘用车会更多,利润也会水涨船高。中国消费者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国产高档豪华车的价格会加速下探,市场份额的扩张速度会更快。在价格压力传导作用之下,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集体向上、利润增长和自主研发投入的压力更加沉重。
业内有人认为关税下降不会对国内现有价格体系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但笔者认为,不能排除产生爆发效应的可能性,问题只在于什么时候爆发。当价格拼杀到看谁家吃香车型多且产量大、成本低的时候,整个车市的价格体系就趋于稳定,利润差距也就不大了。在利润率下降到国际主流水准、市场集中度很高的过程中,一批汽车企业会倒下,或许那时汽车就不再是各路资本打破头都要挤进去的行业。
股比限制被取消的影响正在于此。之所以部分国内汽车集团担心“老外不带我们玩了”,是因为旗下自主品牌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研发体系的能力还很弱,即便是销售服务体系,到了市场低速增长时期,中方在销售、服务和利润三者兼得方面的能力还不高,还要依靠外方来渡过难关。但是,为什么吉利、长城这两家民营企业能后来居上?原因在于效率。效率的问题出在机制上,机制的问题多出在体制上。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第二轮改革开放的大潮,大型汽车集团急需深化改革,换血动骨,真正把各个体系的活力激发出来,把能力尽快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上。
虽然灰犀牛将至,但笔者以为,无论是关税下降,还是股比放宽,都不会是大门洞开,中国政府会在考虑行业承受力的前提下适度、逐步地降低关税和放宽股比。至少目前除自贸区外,短期内外方在华设立独资整车企业的可能性不大。至于外方在中外整车合资企业中索要更多的股权,虽然可能性较大,但在合资双方的博弈中,应该会循序渐进。毕竟在华浸润日久的外方应该明白,在中国发展,离不开中方的有力支持。
编辑:李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