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世界前列,2020年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不少新能源汽车已进入规定的年检阶段。但目前,新能源汽车年检规定均直接参照燃油汽车,存在技术条件检测方式不适用、关键部件检测标准空缺、年检周期设定过长、专业检测人员欠缺的问题。因此,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方中华提出建议:完善年检方式、建立关键标准、调整年检周期、培育专业人才。
♦以下为议案全文:
我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量最大的国家从2010年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阶段以来,截至2021年1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占全球保有量的55%以上,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产销量创历史新高。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有不少新能源汽车已进入规定的年检阶段。基层调研发现,现行的新能源汽车年检规定均直接参照燃油汽车,即在检验方式、检验标准、检验周期上都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动力来源、待机状态、排放物等均不同,现行机动车年检制度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已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的情况下,亟需建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年检制度,以破解其在现行车辆年检制度下的四大问题:
一是技术条件检测方式不适用。根据《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检测内容特点,年检时一般采取直观检测和线上检测的方式对机动车安全技术进行检验。直观检测包括车辆是否经过改装、改型、改造,发动机、底盘、车身及其附属设备是否清洁、齐全等;线上检测包括尾气检测、车身底盘检验、速度检验、轮重制动检验、前照灯光强检验、汽车侧滑偏移量检验等。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动力结构差异巨大,上述基于传统燃油车考虑的检测方式,并不能及时检测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传感器、接触器、电芯故障,电动机驱动系统的定子绕组与转子绕组故障等。如沿海某市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中心站表示,目前的检测方式很难检测出新能源汽车电池是否存在膨胀破裂情况、继电器密封性失效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是关键部件检测标准空缺。虽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第12.13条新增了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安全防护的特殊要求,包括车辆被物理连接到外部电源时应不能通过自身的驱动系统移动;车辆起步且车速低于20km/h时,应能给车外人员发出适当的提示性声响等,但针对动力电池等关键部件,尚无成熟的检验方法与标准。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不仅其成本占整车的40%左右,其性能还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安全性能和续航能力。考虑到动力电池的电化学性存在不可控性,将其作为新能源车年检的关键内容,制定专门的标准进行检验,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动力电池问题引发的新能源汽车事故频频见诸报端。
三是年检周期设定过长。10月22日,公安部新闻发布会宣布,非营运小微型客车包括新能源汽车、燃油汽车均实行六年内免检(免线上检测)、每2年办理年检手续,超过六年每2年年检一次,十五年以上半年一检的标准。但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智能化科技配置技术等尚未达到稳定期,召回率远高于燃油汽车。过长的年检周期,不利于及时发现新能源汽车隐患。如果年检周期缩短,或能及早发现此类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四是专业检测人员欠缺。目前,多数检测中心的新能源汽车检测人员仍是检验传统燃油车的原班人马,这些检测人员往往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原理和性能等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检测方式不够科学,很难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如沿海某市车辆综合性检测中心站工作人员反映,该站现有的180名检测人员都是通过机动车检测站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但经验仅限于传统燃油机检测,尚未配备专业的新能源车汽车检测人员,目前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年检主要是根据国标要求简单测断是否合格,较难检测出潜在风险。
新能源汽车是“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促新能源汽车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管理,建议:
一、完善年检方式。可将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检验分为物理检测和性能评估两个部分,物理检测参照传统燃油车的检验方式,如检测外形是否变形、破损等,性能评估可由第三方监控平台或者相关专业机构,如电池厂参与的电池检测机构、主机厂授权的4S店等出具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健康状态评估函,并联网备案,以证明车辆性能。
二、建立关键标准。针对电池、电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设定性能检查指标,重点检测电池内部的单体故障、均衡性、绝缘效果以及整个电池包安装位置的移动等,尤其针对不同电池类型,如氢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制定不同的检测标准,确保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电池等在年检时“有标可依”。
三、调整年检周期。鉴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尚不稳定,建议委托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认定的第三方机构收集新能源汽车故障率、召回率等海量数据,通过多维度、精细化的统计分析,合理调整缩短新能源汽车年检周期,确保年检能及时发现隐患,达到检测效果。
四、培育专业人才。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紧密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设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为车辆检测中心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促进新能源汽车检测更严谨、更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