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2019泰达论坛|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宋秋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显现出深层次问题
中国汽车报网 ·  张玉 ·  2019-08-31

  8月31日,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正式召开。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抓住了历史机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该清醒看到,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外部环境不断恶化。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开始显现,产业发展面临着新问题和挑战。

  从全球看,随着汽车电动化成为全球的统一行动,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均已推出电动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有些国家甚至照搬了我国补贴政策。部分国家甚至提出要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开始禁售燃油车,跨国企业也提出全面电动化的战略规划,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赢得面向未来全球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奔驰、宝马、大众三大汽车集团由竞争转向合作,今年3月,他们达成共识,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方面展开协调一致的行动。面对这样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加速提升产品的质量性能,抓紧在品牌建设上下工夫。

  从国内看,新老问题相互交织,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

  一是技术路线存在动摇问题。近期部分媒体片面解读国家将不再支持纯电动,转而支持燃料电池汽车,部分企业也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发生了动摇。事实上,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法规缺失、氢气作为能源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同时,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技术特点不同,有各自适合的应用场景,未来应该是互补共存,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与燃料汽车、传统燃油汽车媲美,与国际上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也有一定的差距。动力电池性能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车用控制芯片、电机控制器等一些关键部件依赖进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这些关键部件有供应链断裂的可能。

  三是基础设施制约的问题。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较快,截止到2019年7月充电桩数量达到了105.1万个,同比增长71.87%,平均每3.3辆车配一个充电桩,确实有进步。但是与需求相比,一方面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我们的平均利用率又相对较低,行业盈利水平差,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充电的便利性、快速性、智能性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资源环境的制约、产品安全性等问题,也都影响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宋秋玲指出,当前国际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内生的发展动力。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她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要坚定信心,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虽然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从保有量、占比来看仍然比较低,截止到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约2.5亿辆,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350万辆,占比只有1.4%。实践已经证明,新能源汽车是发展方向,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减少化石燃料消耗,促进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已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尽快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占比。

  二是要保持定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我国电动车产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远没有到松口气、歇歇脚的地步。要做优做强纯电动汽车,巩固纯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同时,要对燃料电池统筹研究,推动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探索布局合理、协同推进的发展新模式。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针对基础设施短板,各地应按要求调整财政补贴方向,将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运营等方面。同时,调动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的积极性,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针对动力电池和整车技术的瓶颈,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攻关模式。针对产品安全问题应进一步强化抽检,督促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一致性、安全性,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

  四是着眼长远,完善市场化长效机制。一方面应按照既定的政策完成补贴退坡。优秀的企业从来都是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已达百万级,2018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销售的比例是4.47%,今年一定会超过5%。这种情况下,由政策驱动为主向市场驱动为主是大势所趋,也是产业共识,符合发展规律和预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积分等政策的承接作用。积分政策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好办法,应进一步完善增强积分的交易活力,做好积分政策和补贴政策的衔接。

  编辑:黄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