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的主体是轿车。凡是纯电动能干的事,不要用燃料电池。纯电动不适合干的事,就用燃料电池。”7月1日—7月3日,在海南博鳌举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谈了自己的看法,“纯电动汽车适合城市内出行。燃料电池适合应用在商用车、长途卡车、特备是北方冬季运行的大客车,物流车等。”
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年来,恰逢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从100Wh/kg提升到300Wh/kg,价格从5块降低到0.8元,实现了蓄电池领域百年来革命性突破。“锂离子电池有望成为车用电池的主流技术,但伴随而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目前主要且紧迫的任务就是把安全的平衡点提升到300Wh/kg的能量密度。”欧阳明高特地强调了目前的热议的安全问题。他表示,安全事故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致命隐患,必须尽快解决。安全事故的本质是电池的热失控,有机械原因、电的原因、热的原因等。单体电池出现热失控之后不是致命的,关键是会引发整个电池系统热失控蔓延,从而形成事故。
对于燃料电池这条技术路线,欧阳明高认为,目前我国的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领先。再过5年,燃料电池发动机将会趋于成熟,就可以满足面向2035年的规模应用需求。但是,面向2035年商用车为主的百万量级推广的运氢、储氢、加氢这三个环节还存在着瓶颈。比如液态储氢有优势,但关键部件需要进口,建设周期较长,总体储运能力不够;车载储氢瓶的液氢技术还要5年探索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具有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全球360座加氢站,绝大多数都是小型站,最高每天1.25吨。中国目前16个站每天的总能力才8吨……
特别是对于加氢站的建设规划,现在是按照车的数量要求建设加氢站,后续会反过来根据加氢站的能力来决定车辆的多少。因此,欧阳明高认为,如果没有办法突破这些瓶颈,原计划到2030年达到100万辆的时间可能会推迟。
编辑:蒙轩 曹亚玲(实习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