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中国汽车报社原记者陈晓凤:记者没有终点线
中国汽车报网 ·   ·  2019-07-15

   

  1994年,因为一次机缘巧合,我来到了中国汽车报社,最初在记者通联部。当时报社还在北京154中学办公,条件很简陋,可同事们做新闻的热情高涨。于廉荣时任记者部主任,在他的指导下,我写出了几篇较有影响的新闻稿。比如,关于中国汽车治理汽车尾气排放现状的调查是采访多位专家,在图书馆钻研数十日才得以成篇,它也是我国汽车行业最早系统报道汽车环保的稿件之一。

  1998年,随着新一任领导班子到报社履新,掀开了《中国汽车报》的改革帷幕。经过20年的奋斗,《中国汽车报》从一个只有60人,年广告收入只有几百万元的行业报,变成年创收数亿元的大型新媒体集团。

  改革对个人是深刻的挑战,与其被淘汰,不如奋起直追。在《车迷》周刊工作时,我撰写了一些有反响的作品,如《红旗轿车的设计者们》、《中国汽车能否拥有民族设计》、《排放标准激起千层浪》、《公车制度改革震动中央部委》等,文章发表后受到社内外一致好评。后来,我先后在综合部和《汽车商报》担任记者和编辑,主要做人物版和调查版。这两块版面采写、约稿难度都非常高。经过艰苦的前期运作,我实现了每期报道一个汽车人物的设想。我采写的人物既有民族企业家鲁冠球、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也有民间汽车设计师、赛车手等普通百姓。鲜活的人物报道为版面增添了人文气息。

  在汽车调查版,我围绕汽车市场挖掘题材,先后做了关于汽车进入家庭的个例、中国汽车企业设计能力、汽车市场地域差异等多方面调查,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后来我到报社创办的《绿色家园》杂志工作,因出色的调查报道,我获得了著名环保机构的关注与认可。

  忆往昔,是《中国汽车报》这块广阔的平台,给了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35年的风雨历程,《中国汽车报》用自己的腾飞证明改革和发展才是生存之道。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