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算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1984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极低,而现在已连续10年新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中国汽车报》与产业同步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从汽车产业本身来讲,选择走一条国际化的道路,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成功的要素之一。 在这35年里,每过10年中国汽车产业就会向国际化进程迈出一大步。1984年开始的第1个10年里,先是成立了北京吉普,后又成立了上海大众(后改名为“上汽大众”),中国汽车工业迈出了国际化第一步;1994年开始的第2个10年里,通用汽车进入中国,把与美国同步的产品带入国内,让我们从产品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这两个10年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化的1.0版本。在“引进来”之后,从2004年开始的第3个10年里,中国汽车企业又开始了“走出去”进程,大量的海归陆续回国,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整个过程中,《中国汽车报》见证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可谓功不可没。
我也于1984年进入汽车行业,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汽车报》曾经和我做过三次“社长对话”。第一次是在我刚刚回国任上汽副总裁时,第二次是在我到北汽任职时,第三次则是我离开北汽创业时。我们谈了海归归国话题,谈了创新资源规划,也谈了国际并购的经验,这些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汽车报》很善于抓行业热点,在对话的过程中,《中国汽车报》的很多观点对我也很有启发。
对于《中国汽车报》未来的发展,我有几点建议:第一,我非常认同《中国汽车报》对未来的设想,我将其称之为进一步企业化。企业化能够增加盈收,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对B端以及向C端转型的天地都将很广阔。第二,我想提一个国际化建议。《中国汽车报》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走出去”?“走出去”不仅可以支持中国企业的发展,也可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很多海外华人都在期盼能够听到更多中国声音,海外的业界同仁也非常想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另外,汽车媒体国际化,也是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希望《中国汽车报》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