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牛跟尚:坚持梦想终不悔
中国汽车报网 ·  牛跟尚 ·  2019-07-12

   

  在我的记忆里,1984年那年发生了两件事。一件小事是母亲送我上小学,并鼓励我说好好上学,将来能坐上我开的小轿车;一件大事是中国汽车产量达到31万辆,在同比增长34%的好形势下,中国汽车行业一份官方报纸创刊,13年后我才知道它叫《中国汽车报》。

  ♦一封来信点燃写作梦

  1997年6月,我从武汉一所船舶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公司工作,由一名“船舶人”变成一名“汽车人”。船舶属于水上运输工具,汽车属于陆上运输工具,而两者都属于交通工具。似乎注定我要与汽车打交道。

  不知是不是巧合,“船舶”的汉语读音与“传播”一样。推动我从“船舶人”间接成为“传播人”的,是《中国汽车报》刊发了一篇我写的读者来信,这也是我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我至今仍十分清晰地记得信件内容,发表在1998年12月1日的《中国汽车报》上。1998年11月,国内某知名汽车厂商状告消费者,这一事件在社会和媒体上反响强烈。笔者当时在工厂阅览室看到这篇报道后,认为有点匪夷所思:厂商将用户推上法庭,如果厂家输了就是大输,即使厂家赢了也是输——谁以后还敢买车呢?我在读者来信中写道:但愿汽车厂商状告用户的案件是第一例、也是最后一例!但愿更不要出现用户状告汽车生产厂商的案例。

  没想到几天后,我在厂阅览室看《中国汽车报》时,竟发现自己的来信被刊登出来。这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我人生的转折点也由此开始,我的职业生涯从此与写作联系在一起。

  ♦一篇“豆腐块”改写职业生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1999年11月22日至2000年7月17日这8个月,我在《中国汽车报》等权威媒体上发表消息、通讯、图片新闻、评论等各类新闻体裁报道20多篇,其中有16篇报道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的“豆腐块”,这些带着汽油味的现场短新闻受到编辑和读者的好评。

  正因为此,我得到集团公司总部报社的重视。报社领导经过3个多月实地走访、调查核实和多方协调,2000年8月,我正式成为集团公司报社的一名记者。从此,我以《中国汽车报》《经济日报》等报纸上的名记佳作为榜样和范文,专职从事新闻工作,连续4年获得湖北新闻奖、湖北五四新闻奖、中国企业报协会好新闻奖二等奖以上荣誉30多次,还在《中国汽车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中国有没有底特律》等文章20多篇。

  2004年10月、2007年11月,我先后调到集团下属的商用车、乘用车板块从事外宣、公关工作。期间,接触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专业汽车媒体,并开始写汽车评论、专栏。如今,15年过去了,这个写作习惯一直坚持下来。

  ♦一手好文章终生受用

  回顾这20多年走过的路,我一直与汽车打交道;回首这20多年的写作之路,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讲《史记》时说过,一个人要成功,需要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有人帮才行;第三,帮你的人行才行;第四,身体要行。我认为,做车、做文、做事、做人也都如此,这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好好学习和磨炼才行。

  毫无疑问,我要感谢《中国汽车报》零部件、商用车、乘用车板块的多位主编、编辑、记者对我写作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如今,我的工作领域早已超出新闻报道,写作题材也早已超出公关范畴,但始终坚持写作、坚持学习,《中国汽车报》是每周必看必学的报刊之一。我要感恩我赶上的这个好时代,并特别要向人生的良师益友——《中国汽车报》致敬。

  (作者系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员工)

编辑:陈伟

热门推荐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