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一本书——《一个女记者眼中的中国汽车》(《中国汽车报》周丽娟著),让我了解到科技成果为何难以走出校园,产学研为何串联起来千难万难;也因为这本书,我了解到为何国外淘汰的车型却在中国漫天要价,而且供不应求;同样因为这本书,我看到了说出“实在不行,我跳长江,你跟着”的自主品牌企业家,看见了10多年前刚起步的汽车“狂人”就要收购奔驰以及奔驰的漠视……
从这家媒体上,我还看到了对机制的质疑,看到了对不同体制发展中国汽车的期待,看到了各系车企对中国市场的企图……从而得见这家媒体的梦想、抱负及情怀。
你未必光芒万丈,却始终坚定如初——《中国汽车报》。
我虽然是个“80后”,但《中国汽车报》让我如同亲历中国汽车工业数十年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与国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历史。我们降低外资进入的门槛,用市场换别人的技术、资金、管理。从最早的上汽到后来的神龙,东风与雷诺-日产……我们交出了市场,却没换来技术,合资30多年却没有练就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学不到外方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也拿不到他们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车型。对方来的时候还带着自己成套的配套设施、零部件供应商……导致国内产学研脱节。于是,国外淘汰的产品还是中国的“香饽饽”。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坚持走自主发展道路,攻关核心技术,从零开始搞研发、搞新车,通过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庞大的国内市场,逼着外方把新产品、新车型拿到中国市场,而且还得降价促销。也许是因为看中了这一点,我一直在自主品牌干了13载,这是一种情怀,又或许是《中国汽车报》的指引。尽管我只是个小员工,工资很低,但内心却无比强大与自豪。
这些年,自主品牌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企业发展壮大,甚至走出了国门,让世界人民用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开上中国汽车。壮大中的自主品牌在不断提升自身,但也面临很多困境,例如资本困境、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也面临着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等产业变革……于是,自主品牌壮士断腕,摒弃低质低价路线,开发中高档品牌和车型,虽然目前销量尚不能比肩合资企业,但无论如何坚持了下来。“世界那么复杂,我们要静下心来”,发展自主品牌的初衷不能丢,自主掌握核心的路线不能变。
随着汽车市场急速下行,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自主品牌可能会处于艰难的转型调整期,尤其是新能源车企,市场的快速变化将加快优胜劣汰,加速行业洗牌。在这个漫长的“寒冬”中,期盼《中国汽车报》是那一束光,照亮中国汽车的未来,见证中国走出一个世界级车企。
(作者系领克汽车余姚基地员工)
编辑: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