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杜芳慈
可以说,我是看着《中国汽车报》一路走来,成长为今天的行业权威媒体。
1984年1月7日,《中国汽车报》在长春问世,成为了汽车行业里唯一的宣传阵地。不久后,《中国汽车报》就搬迁至天津,最终才落户北京。在最初的岁月里,《中国汽车报》经历了非常艰难困苦的时期,曾经在京西一所学校的教学楼里租用教室当作办公室,但那时的报纸更多承载的是宣传任务,为主管部门传达声音,自主性并不强。
2000年,中国汽车报社正式进入了《人民日报》的体系,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发现《中国汽车报》的媒体属性变得更强了,同时得益于国家对舆论监督功能加大了重视力度,《中国汽车报》能充分反映出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从过去大部分都是简单的消息类新闻逐渐开始增加深度报道的内容。如果说,过去报纸只有一个颜色——红色,那么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汽车报》变得五彩缤纷起来。
此外,关于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报纸上也不再是一边倒的声音,全面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讨论,提出建议。例如前段时间关于提前实施国六的问题,《中国汽车报》就站在行业和企业的角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一点值得肯定。
与此同时,报社自身的发展和经营也开始走上正轨,从单一的报纸,逐渐发展出三张报纸、多本杂志,搭建了百强巡展平台,同时也在新媒体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报纸定位到报社经营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汽车报》这么多年来的生存,以及现在取得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35周年的新起点上,作为《中国汽车报》的忠实读者,我提出以下几点希望和建议。
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和舆论导向,在《人民日报》的指导下,报社应该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的意识,深入贯彻国家的发展方针和理念。
其次,发展成为行业的智库。作为专业的汽车行业媒体,《中国汽车报》在全面反映行业问题上,做得很到位,但对于某些专业的领域和问题,报道还不够深入。我建议,一方面,报纸可以多参考一些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和数据,用事实说话,多提供一些数据信息。其实,很多数据本身就能说明不少问题,例如2017年日本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为5万多辆(注:2018年日本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数据要到2019年8月才能公布),但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已经达到了300万辆。这就充分说明,日本走的新能源汽车路线主要是混合动力。
如今,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图书并没有因此被淘汰,由此可以看出,完整、系统、全面地阐释一个问题,将成为纸媒的优势和特长。
另一方面,适当鼓励报社记者进行一些深度报道,对某个问题进行长期跟踪和研究,多培养一些专家型记者。我所认识的《中国汽车报》的一些优秀记者,无一不是在某个领域深度钻研,不仅了解行业发展情况,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报道,而且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甚至能给企业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关于记者培养方面,我有一个建议,可以将记者的培训常规化,形成一套机制,每年或每隔一段时间开展固定的培训,帮助记者提升业务能力和素养,人才队伍的打造也是报社继续做大做强的有利支撑。
最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汽车报》也应该扩大视野,不仅把眼光聚焦在国内市场和中国车企身上,外国汽车企业也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报道,在立场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报道的范围和角度,做到更加开放、更加宽容,成为具有国际视角的行业媒体。
编辑:蔺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