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变革中内燃机的选择与路径(一):坚定选择不动摇
中国汽车报网 ·  魏安力 ·  2021-05-27

  2020年10月9日,笔者在中国汽车报发表标题为《2030碳排放达峰 2060实现碳中和 内燃机责无旁贷》的署名文章,阐述了内燃机在“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发展进程中的使命和责任。

  4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讲话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重温习总书记在多次场合中强调的“集中精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对比过去三个五年计划以来内燃机的发展历程,结合自己的业务知识,浅谈几点认识,供参考和批判。 

  一、正视自己面对的挑战 

  从2005年启动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开始,具有“零排放”独特优势的电动汽车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后,以发展电动汽车为支点的中国汽车工业,开启了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市场准入优惠政策,包括大力度的财政补贴政策接踵而来,推动了中国电动汽车的大跃进。 

  在2015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 

  中提出,2017年-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到2020年,乘用车新能源补贴政策将终止。 

  电动汽车补贴退坡规定的出台,催生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2016年8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中国江苏如皋“氢经济示范城市”的称号。之后,氢能论坛、氢能峰会、氢能博览会在全国各地推开。氢能汽车、氢能经济、氢是终极能源的名词,占据了中国网络热搜。氢能汽车成为从政府到行业,从科研到产业,从金融投资到市场推广的宠儿。技术来了,产品来了,项目来了,投资政策来了,金融大鳄也来了。但凡持有氢能燃料电池技术或项目者,蜂拥而至中国市场。他们一是瞄准中国市场对氢能项目的需求,二是瞄准中国庞大的市场,三是看中2020年以后氢能汽车继续享受的财政补贴,四是瞄准了中国金融领域投向氢能产业的钱袋子。此时,内燃机的未来和当今的功能,已经少有人问津了。 

  二、坚持自己正确的选择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国办发〔2013〕12号)文件中,对内燃机工业给予了这样的定位:“内燃机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渔业船舶、国防装备的主导动力设备,内燃机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正是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产业定位,使中国内燃机工业在本世纪初成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并保持至今。在当时内燃机行业被边缘的生态环境下,在被一次次叫停的舆论声中,值得庆幸的是内燃机仍然坚持下来了,并且承担汽车和配套装备的动力保障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更难能可贵的是,行业继续坚持人才培养和储备,坚持技术创新。 

  也许,坚持下来是源于这样的市场和经济发展规律。1942年12月2日15点20分,著名物理学家艾立科·费米(1901—1954)点燃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为人类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电站在前苏联建成,原子能发电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生产便利,包括环境影响的改变,但谁也没有考虑过原子能发电一定要代替锅炉。时至今日,锅炉工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原子能发电也有67年的历史。他们都分别在各自所需求的领域发挥着相互间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如同有着145年历史的内燃机和148年历史的电动车一样,他们都在各自所需的领域发挥着相互间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许,坚持下来是源于一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集中精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给予的信念和责任。他们坚持,集中精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以“定心”为要点,以“集中”为难点。始终坚信所从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保持战略定力,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坚持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积累经验,积累技术,积累产品,积累人才,将自身强大作为终极目标。 

  笔者认为,叫停、边缘、替代的声音和做法为时尚早。内燃机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配套机械的主导动力,其产业地位不会改变。 

  本文作者系

  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秘书长 魏安力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