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纽劢科技首席执行官…………………………………………徐 雷
腾讯自动驾驶业务总经理……………………………………苏奎峰
于万智驾infra与云端服务构架师…………………………李 钧
汽车自媒体人…………………………………………………王 亮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指南》)。这是我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全国性管理文件,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测试、上路条件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多为定性管理,量化要求则几乎没有。对于《管理指南》的公布,企业人士、媒体人士是如何看待的?
《管理指南》指导意义较强
《中国汽车报》:如果满分是10分,你认为《管理指南》的可执行性能打多少分?原因是什么?
苏奎峰:《管理指南》算是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方向和要求,整体偏宏观和方向引导,需要补充可实施操作的细节。
徐雷:8分。《管理指南》是具备一定高度的指导性文件,相信管理部门后期还会组织行业调研,在后续的正式文件上确定一些更为具体的量化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技术要求非常高、产品面非常广的领域,一些具体的量化要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来调研和编制。对于处于发展早期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来说,技术层面、路线层面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讨论,《管理指南》可以很好地起到指导作用,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明确方向。
王亮:7分,《管理指南》具有一定的可执行性。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对提到的条目均已做考虑,将来执行准入管理时,可由企业根据各条目要求进行准入申报,不会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中国汽车报》:对于智能驾驶开发人员而言,《管理指南》提出的各项要求是否都是合理的?对研发有无指导作用?
苏奎峰:《管理指南》给出了生产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产品准入过程保障能力和产品转入测试要求,这些都为开发测试明确了方向,对产品开发、测试能力的建立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徐雷:整体来看,《管理指南》提出的各项要求非常合理。业界强调的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无一遗漏,对于早期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升级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都有明确的指导。当然,《管理指南》是否存在一些可以更进一步的细项,可能还需要在后续的研发和生产实践中去具体验证。
王亮:由于智能网联汽车尚属于早期阶段,各企业研发实力以及研发进度不尽相同,《管理指南》规定的部分要求企业并未能落实,比如“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监测服务平台”,“采取风险减缓措施以达到最小风险状态”,“应评估驾驶员执行相应驾驶任务的能力”等。《管理指南》的发布有利于倒逼企业加强自身不足领域的研发。
准入细则需持续升级 量化管理还需标准先行
《中国汽车报》: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差异很大,这也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使用场景差异很大。你认为,《管理指南》能否做到如传统燃油车准入管理那样统一吗?
苏奎峰:智能网联汽车通常包含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部分,智能座舱更多是车载人机交互、内容服务等内容,涉及到很多位置服务内容,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对自动驾驶而言,物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不是最大的挑战,复杂的交通环境和不确定的人类司机驾驶的汽车、电动车、行人反而是挑战更大,这对测试手段和测试规则都有很大挑战。因此,在准入规则和条件建设上需要突破传统方法,需要建立虚拟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验证。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智能网联汽车具备OTA升级能力,软件更新频次很高,每次升级对自动驾驶能力都会有所改变,存在原有场景变差的可能性,因此测试和准入不再是一次性工作,是伴随一辆车的全生命周期,必须有更好的保障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范。
徐雷:个人认为未来可以做到统一。场景差异巨大,并不意味着一千个场景就需要一千套产品方案,并对应一千套的准入管理办法。通常来说,企业可以做到推出一套或数套针对主要场景的产品方案,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准入管理也只需要做到归纳市场上类似的产品方案,形成相对统一的管理原则和针对性地管理细项即可。
《中国汽车报》:你认为就目前而言,《管理指南》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量化要求?未来,应该还能在哪些方面进行后续的量化管理?
苏奎峰:《管理指南》在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开放道路、数据存储、网络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但还没有具体量化,需要逐一细化,从而具备可操作能力。对于厂家准入方面,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很多标准全国汽标委也都在制定中,标准、手段和政策需要同步完善。
李钧:在目前这个初级阶段,可以对单车智能做一些量化要求。未来,《管理指南》需在车、路、人等的协调方面作出更细致的规定。
王亮:目前急需量化的指标为“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定重要数据目录,不得泄露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车辆、软件方面的量化指标可以后续再根据实际情况在做考虑,关系到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的信息,需要尽快给出量化指标以规范企业行为。
确保安全促进商业化落地
《中国汽车报》:你认为《管理指南》正式生效后,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落地会起到多大作用?
徐雷: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政府监管、顶层设计等层面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落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清除了过去商业化路上的一些障碍。
李钧:《管理指南》对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制定了标准,有利于行业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这类解决方案未来可以做到标准化,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和时间,对智能网联商业化落地将起到一个催化作用。
《中国汽车报》:作为消费者,你最希望《管理指南》在哪些方面给予加强管理和明确要求?
苏奎峰:除了产品和技术层面,希望工信部联合其他部委一起把相应的保障法规完善,尤其是责任认定和保险,避免在没有法规保障的情况下消费者直接和厂家激辩或冲突。
徐雷:可以酌情考虑增加用户角度的使用和体验要求。因《管理指南》主要面向的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各项要求均是从二者的角度考虑和提出,普通用户难以具体理解这些要求在实际使用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增加用户角度的使用和体验要求,可以指导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实用、便捷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