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4日,第九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支持,国际能源宪章、全球安全研究所等成员单位积极参加。论坛围绕“碳中和前景下的未来能源:选择与路径”这一主题,对当下的能源局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原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等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选择与路径要契合两大发展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做出更大努力和贡献。碳排放达峰值提出了近期目标,碳中和提出了远期目标。何光远指出:“这两个目标与党中央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的两大战略目标要求是相吻合的。碳中和前景下,能源发展的选择与路径方向,一是要实现更加合理的能源配置,二是要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张涛副院长曾在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峰会上呼吁“拆掉能源体系中的一堵堵‘围墙’,让各能源品种有机融合,共同担当起降碳减排重任”。而当下中国要发展能源经济,更需要的是融合与包容,何光远提出:“应该鼓励和发展用非碳氢能源提供氢能制备所需的能量,这才是碳中和,是我们未来应当鼓励的能源制取途径。”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统一部署,逐步取消了各类车企的外资投资股比限制,到2022年,国家汽车行业将实现完全对外开放。届时,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机械、内燃机工业等如何实现自主可控,如何与能源产业协同合作、形成碳中和发展共同体,实现能源经济的融合发展,都将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科技创新为能源发展提供更多选择路线
何光远认为,要发展能源经济,创新是关键,“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先机,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前沿,只有创新才能稳定和发展。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未来我们要以绿色推动能源革命为目标,协同、高效、智能促进绿色能源消费,共同用科技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
会议上,“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成为专家们的讨论重点。低碳、非碳能源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碳中和的多种技术路线选择。以甲醇汽车为例,目前我国甲醇汽车已经从试点验收完成转向正式推广应用,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予以明确。何光远表示,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发展甲醇经济是重要的能源取向,未来将甲醇燃料作为新兴能源纳入国家能源体系,在国务院层面统筹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出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政策性推广应用文件实属必要之举。
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魏安力在“中国今天的甲醇汽车与甲醇燃料应用”演讲中提出,下一步围绕甲醇燃料将着力开展7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专用零部件制造能力,二是提出突破甲醇汽车前瞻性关键技术,三是推进甲醇燃料生产和加注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健全甲醇汽车标准体系,五是严格甲醇汽车合规管理,六是积极开展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七是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与协作。
12月15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调整甲醇汽车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确定了甲醇汽车合法、合规的市场地位。未来,为了推动能源替代多元化,早日实现碳中和,还需企业、行业、社会和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加快推动甲醇汽车产业布局,以此夯实我国甲醇经济产业基础,保持甲醇燃料应用技术国际领先的地位,为世界各国提供碳中和清洁能源应用的“中国方案”!
编辑:赵方婷






